00前言
今天我们聊一场由偏爱家庭引起的钓鱼执法事件。什么事件呢?就是《春秋左传》里的第一名篇-郑伯克段于鄢。
这篇文章我们在中学语文课都学过,大概的故事结构就是郑庄公姬寤生当了郑国的国君后,他的弟弟共叔段由于不满足于只受封于大都城“京”,便处心积虑地开始谋划如何吞噬郑庄公的地盘。
而郑庄公对此则无动于衷,面对大臣们的担忧,他不紧不慢地吐出了句千古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
没想到共叔段越发贪得无厌,最后竟公开背叛郑庄公,与母亲武姜约定里应外合对哥哥发动袭击,企图夺取国君宝座。郑庄公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于是通过一系列战争终于把弟弟打败并将其驱逐出境,收回了弟弟的所有领地。
故事还有后半段,由于母亲武姜也是反叛的共犯,于是郑庄公大手一挥把她流放到一座叫城颖的城池,并在临行前发了一句狠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但说完他马上又后悔了,私底下时时想念母亲。于是在谋臣颍考叔的建议下,郑庄公在襄城的地下挖了个隧道(当是黄泉了),和武姜在此会面。母子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从此言归于好。
故事至此便大完满结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和掘地见母的典故。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若我们细细读来便会发现疑点重重:
为何郑庄公在弟弟刚开始犯错的时候不加以制止,非要等到事情已经一发不可收拾时才出手呢?明明知道礼制规定封地城市规模不能超过国都的1/3,为何郑庄公能同意封给共叔段“京”那么大的城市?难道他对共叔段就没有一丝防范之心?共叔段刚开始时明明还什么都没干,郑庄公为何就说他“多行不义必自毙”?从小就虐待他的母亲连同弟弟谋划抢夺他国君之位按理说应该是对武姜心存怨恨,为何说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又这么着急要和母亲见面?要解开这些疑点,我们就需要重新回到文章,逐步梳理文中细节,看看能否把这事件的内在逻辑摸清楚。
01二胎家庭的偏爱
一切要从这俩主角的妈妈-武姜嫁到郑国说起。
这位武姜是申国的公主,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申国国君申候是周幽王的岳父,武姜便是这位申候的女儿。
话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引起犬戎入侵,导致国破家亡。周平王继位后不得已把国都从镐京迁到洛阳,这就是著名的“平王东迁”。中国的历史便从西周过渡到东周列国时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春秋战国时代。
此时郑国的国君是郑武公,由于在那场抗击犬戎的战争中表现突出,郑武公便被申国国君申侯相中,还将女儿许配了给他。这个女儿就是后来的武姜。
叫武姜的原因是因为她娘家姓姜,而郑武公的谥号是“武”,按当时史官的记录习惯,取丈夫的谥号+娘家的姓来称呼国君的夫人,故史书便称她为武姜。
武姜嫁给郑武公不久后便怀孕了,关于生产过程史书记载说法不一,有说武姜是做了个噩梦把大儿子生下来的;有说是遇上了难产,胎儿是脚朝下,头朝上,武姜吃尽苦头才完成分娩。
姑且不论那种说法更贴合事实,总之武姜在生产完大儿子后便落下了心理阴影。
由于本身是申国公主,从小自然是公主病泛滥,再加上她这时正是十五六岁的年纪,属于青春叛逆期,故不难想象她对这个刚生下来的孩子是多么的厌恶了。
所以在大家商量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她便跟郑武公提了一个提案:寤生。意思可以理解为梦里出生或者是难产生的孩子。
春秋时期取名并不像后世这般讲究,既不看生辰八字,也不要求意头吉利。所以郑武公稍微考虑了一下便同意了。于是“寤生”便作为郑国国君继承人的名字被正式写进了家谱,并在庙宇告知列祖列宗。
在寤生出生的三年后,他的同胞弟弟-段也出生了。这次的生产很顺利,过程中武姜并没遭受多少困难。
本来相对于大儿子,父母就喜欢小儿子多一点,再加上头一胎生产受的折磨,武姜自然对大儿子越看越不顺眼。
于是宫里的人都很容易看出,武姜对两个儿子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是变本加厉的虐待,一个是不顾一切的溺爱。在这样的家庭养育背景下,两个儿子也养成了截然不同的性格。
小儿子受到过度的溺爱,自然就带有我们现代熊孩子的所有属性: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性格骄纵乖张,目无尊长。而大儿子由于从小就不受待见,还经常受到母亲的折磨和虐待,自然就性格多疑,阴险狡诈,心思缜密,是个典型的心机boy。由于十分疼爱小儿子,武姜便多次请求郑武公把郑国继承人的位置由寤生改为段,但每次都遭到郑武公的断然拒绝。
春秋时期离西周还近,周礼的作用还是挺大的。而长子继承制是周代的基本国制,是几百年来沿用下来的规矩,所以武姜的这点小心思是注定不能得逞的。
虽然拒绝了立段为继承人,但郑武公还是给了段一块封地,就是“共”城,所以段也被人民称为“共叔段”。
02未行不义却自毙
不久后,郑武公去世了,寤生继承了郑国国君的位置,史称“郑庄公“。
刚上台没多久,武姜便过来找寤生,要求把制邑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
制邑是什么地方呢?就是后世著名的“虎牢关”,也就是《三国演义》里“三英战吕布”的发生地,这是个极其易守难攻的关口和军事重镇。武姜为段索要这个地方,有什么动机就显而易见了。
寤生当然也看穿了母亲的心思,他才不会把这么重要的关口给共叔段。支吾了半天后,以虢叔曾经在那被灭,很不吉利为由,拒绝了母亲的请求。
于是武姜便继续要求把“京”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京当时在郑国是个大城市,就相当于今天北上广深在中国的地位。
郑国的群臣听到这个消息一片哗然,纷纷过来找寤生,一致反对把京城封给共叔段。大夫祭仲说得更是直接:按我们大周的规定,城墙超过一百雉的城池不能封给任何人,京城这个地方纯粹属于野蛮生长,规模搞得比国都还大。您现在为了照顾武姜的意愿,把这样一座大城封给段,那么将会后患无穷。
寤生无可奈可地说:这都是我母亲的意思,我有什么办法呢?
祭仲接下来就说得更加露骨了:主公,说句不好听的,您的母亲可不太安生。她如此贪得无厌,何时是个头?您应早做妥善安排,否则一旦事态失控,您的地位就危险了。
众大臣便跟着起哄,朝堂上群情汹涌。寤生却始终不动声色,等大家吵完闹完后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
不久后,共叔段便搬离新郑,风风光光地前往他的封地-京城去了。临行前,母亲武姜找他谈了一次话,叫他到了京城后要加紧习武备战,一旦有机会就出兵偷袭新郑,打寤生一个出其不意,并承诺到时她会响应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
这位老母亲表达了她对小儿子的寄托:如果共叔段能取代寤生当了郑国的国君,她便死而无憾了。
读到这里,不知大家是否会觉得奇怪。为何此时共叔段明明什么坏事都还没做,寤生却说他“多行不义必自毙”?他做了什么“不义”的事情了吗?明显没有。
我认真地琢磨了一下这个地方,却发现细思极恐,郑庄公玩的明明就是“钓鱼执法”。基本思路就是企图引诱弟弟不断犯罪,等他泥足深陷的时候将他一网打尽,连根拔起,借此永久地去掉这个心头之患。
若按照这个思路,则上文的所有疑问都可以解释得通了。为何郑庄公不在弟弟刚开始犯错时加以制止?因为错误还不够大,还不足以对他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需要一步步地引诱他继续犯错。只有在道义上获得置共叔段于死地的权力,郑庄公才会出手,而且一招致命。其时将无人能指责他,包括母亲武姜,包括社会舆论。
引诱方法很简单,只要不对熊孩子的胡闹行为加以制止,他就会认为你默许他的胡闹,进而越闹越大,最终就一定会肆无忌惮地犯下弥天大错。
果不其然,共叔段在抵达京城后,便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首先他下令京城旁边两座城池的长官以后要听从他的调动,以此来试探郑庄公的反应。见哥哥无动于衷后,他便转而把这两座城池变为自己的封邑,并将地盘进一步扩展到廪延。而郑庄公还是无动于衷,共叔段便认为哥哥是个怂包,野心也越发变大了起来。
公元前年,郑庄公35岁,共叔段32岁。经过多年的发展,共叔段认为时机成熟了,便开始把袭击新郑的计划提上日程。
他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下令修理城郭,储备粮草,补充武器装备,充实步兵、车兵;写密信给母亲武姜,约定时日要其作为内应打开新郑城门;派儿子公孙滑游说卫国派出援军,并许诺事成之后给予丰厚回报。大战一触即发,显然共叔段对这次的偷袭胸有成竹。
03共叔段的失败
新郑方面接到共叔段已经要攻击新郑的消息后,朝堂上马上乱成一锅粥,几乎所有人都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毫无对策。
这时只见郑庄公不紧不慢地召集大家开了个简短的军事会议,会议上郑庄公表现得淡定从容,分配任务时井井有条,讲解的计划部署严谨而周密。
大家瞬间懵圈了,为何郑庄公能处之泰然地处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事实上,郑庄公从来没放松过警惕,共叔段的所作所为由始至终都在他的严格监视之下。
他在京城安排了多个线眼,密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