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春秋 >> 春秋名言 >> 史记之春秋五霸

史记之春秋五霸

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s://m.39.net/disease/a_t5oft8k.html
在作周本纪的笔记时就有将春秋五霸整理出来的想法,只是在周本纪里,五霸的信息太少。只有齐桓公和楚庄王在其中出现。因此当时虽有此想法但不能实施。秦本纪时,各路霸主相继出现,趁此机会将春秋五霸整理了出来。春秋五霸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这里所罗列的五位霸主也只是根据秦本纪中的信息来确定的,只能算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五霸之始,齐桓公。这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仅获得周天子赐予的方伯称号(周釐王十年赐伯),还与诸侯会盟成为盟主(秦穆公九年,会诸侯于葵丘)。因此,霸主的称号因以此为准,只是后来的诸侯要么获得过称号未得盟主之位,要么成为了盟主而未得方伯的称号,所以余下四位霸主的人选始终不能使众人信服。我这里其实也没有一个准确的五霸人选。因为在我的整理中发现,有六位人选都有成为五霸的资格。分别是: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楚灵王,晋悼公,吴王夫差。齐桓公的时候,诸侯中实力最强的应当是齐国其次就是晋国。秦国在穆公的时候后来居上,开始能够与晋国分庭抗礼。秦穆公八年年底的时候,领兵亲征与晋国战于河曲。其时晋国内乱,太子申生死于新城,重耳,夷吾逃亡至别国。秦穆公九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成为盟主。晋献公卒,夷吾求助秦穆公并许诺河西八城。于是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顺利继位,只是出尔反尔并未践行他河西八城的诺言。穆公十二年的时候,晋国大旱。又来秦国求粮。大臣丕豹建议“勿与,因其饥而伐之。”公孙支建议“此乃天灾,不可不与。”百里傒(五羖大夫)建议“夷吾得罪于君,百姓何罪。”于是秦乃助之。穆公十四年,秦国饥荒,求助于晋国。晋惠公(夷吾)趁机攻秦。秦穆公亲征在韩原反击晋军。穆公得道者多助,在被晋惠公围困后,有三百义士前来相救不仅解困还反擒了晋惠公。(其实是三百多位野人,这些人曾经偷吃了秦穆公的战马被抓住,穆公没有怪罪他们还送了酒给他们喝。他们知道秦穆公要反击晋军,主动参军,前来报恩。)晋惠公被抓住之后,穆公准备拿他祭天。但是周天子和晋惠公的姐姐(也就是穆公的夫人)亲自出面游说。穆公么的法子只好让晋国把河西的土地献给秦国,并且让晋国太子过来秦国做质子这才放走了晋惠公。至此,秦国的实力已经强于晋国。穆公十八年,齐桓公卒。二十年,秦又灭了梁国和芮国。二十三年,晋惠公卒,质子逃回晋国继承了晋王之位。秦国有些怨愤,于是又将重耳找来助他夺位。二十四年,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杀了当时是晋怀公的质子。齐桓公死后,最有资格称霸的就是秦穆公。至于晋文公虽然有君子之德但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资格称霸的。晋文公的壮大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秦穆公的帮助。晋文公在穆公二十四年立,卒于穆公三十二年。他在位八年间,虽征伐不断,但是始终有秦军相助。而秦穆公在三十七年的时候伐西戎,开地千里,益国十二,称霸西戎。周天子都遣人来贺。因此秦穆公为春秋第二霸也算是实至名归。秦穆公死后,准确的说应该是在晋文公死后,秦晋两国便时有交战,互有胜负。就在两国你来我往十五年之后,楚庄王率军北进至周都洛京,问天子九鼎之事(问鼎中原)。穆公死后第二十七个年头,楚庄王北败晋兵于河上。并与诸侯会盟。成为盟主,楚霸。所以楚庄王是第三位春秋霸主。第四位则是晋悼公,秦景公十五年,晋悼公为盟主。十八年,晋悼公强,数会诸侯率以伐秦,败秦军。二十七年的时候,秦国被打的没办法,秦景公亲自去了一趟晋国和晋平公签了盟约。只不过没多久,秦国又主动背约了。至于第五位则出现了两位候选人。第一是楚灵王,第二是吴王夫差。景公三十九年,楚灵王强,会诸侯于申,为盟主。只是这一次的会盟不如以往那般使人信服,盟上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反对者是齐国的大臣庆封。最后被楚灵王杀死在会盟中。秦悼公九年,晋定公与吴王夫差盟,在黄池争盟主之位。吴王先做了盟主,吴强陵中国。此后过了大概四十多年,三家分晋。中国正式进入战国时代。我个人观点,第五位更倾向于楚灵王。虽然灵王会盟时有反对的声音,可是当众杀人竟然无人制止。从这一点看来,当时的楚灵王确实很霸道。其次,齐国不服却又借大臣之口,大臣因此殒命齐君也无任何作为,这更像是小人的行径。因此无论楚灵王杀与不杀庆封,齐国的反对都是无效的。之所以不认同吴王,主要还是因为,他的会盟只有晋国参与。其他各路诸侯都在家待着,根本就没理他们。最重要的是,我属意的五霸都是三个字,只有吴王夫差是四个字。不顺口不押韵,不方便。所以他无缘我的春秋五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