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周朝一个班主任的堕落史为啥分西周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周朝(前年—前年),享国年,历经32代国君共37王,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王朝。

  不过,与其说他是一个王朝,倒不如说是一个散装的“千国之国”。

  据统计,周王室及其直系子孙直接分封的“封国”与四周八方宣布服从周天子的“服国”,共计泛诸侯国约一千二百余个。

  而周王,则是这个“千国之国”的“天下共主”。

西周地图

  这就好比一个班级,周王是班主任,各诸侯国就是班上的同学。

  刚开始,班级秩序井然,学风优良,同学们尊师重道,在班主任带领下开疆拓土,关系其乐融融,新加入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但后来,随着班主任软弱无能,威信扫地,班上的同学便开始不安分起来。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朝代歌。

  其中“西周”(公元前~公元前年)和“东周”(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指的就是周朝的两个阶段。

  那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好好的周朝一分为二了呢?

西周分封形势图

  周朝为何划分为“西周”和“东周”?

  这就不得不提到西周末年的一个重要事件——“平王东迁”。

  故事还要从当时的“班主任”周幽王讲起。

  这位老兄是个典型的宠妻狂魔,后宫佳丽三千,却独宠褒姒一人。

  为了博得褒姒欢心,他废黜了申后及申后所生的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姬伯服为太子。

  但申后的父亲,也就是申国的国君申侯,哪里能咽得下这口气。

  于是他勾结犬戎攻进了西周都城镐京,杀了周幽王(公元前年)。

周幽王与褒姒

  当初被废的太子姬宜臼,在申侯、鲁国国君、许国国君拥戴下立为“王”,是为周平王。

  但当时的镐京被战乱洗劫一空,并且遭受犬戎威胁,于是周王室将都城迁到了洛邑,史称“平王东迁”。

  因洛邑在镐京东部,因此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平王东迁”之前称之为“西周”,之后则称为“东周”。

平王迁都

  上一任“班主任”周幽王胡作非为,颜面扫地;而下一任“班主任”周平王又寄人篱下,软弱无能,

  班主任全然没了号令班级的能力。

  自此,曾经听话低调的“同学们”开始恣意妄为起来,班级秩序日益混乱。

  西周与东周的区别不仅在于国都变迁,

  其本质变化在于周王室从此式微,朝纲不振,诸侯国开始各自为政,互相攻伐,称霸争王。

  西周建立之初所构建的严格的分封等级秩序逐步瓦解。

东周迁都地图

  什么是“春秋”,什么是“战国”

  历史的车轮转入到了东周,这段时期又被人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

  那为什么取了个这么文绉绉的名字,叫“春秋”和“战国”呢?

  东周被史学家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春秋一词来源于鲁国的史书《春秋》。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共年的历史。

  由于《春秋》所记载的时期大致与东周前半段发展时期相当,因此将此时期称之为“春秋”。

  而战国一词来源于刘向编撰的《战国策》。

  此书记载了东周后半段时期一直到秦国统一中原前的时间,所记载的时期也大致与东周后半段发展时期相当。

  也因这段时期,各国战乱不休,因此得名"战国"。

  话题再回到春秋时期,那个差点被宣告解散的周朝大班级。

  “班主任”的位置算是保住了,但地位却大不如从前。

  从前可以发号施令,颐指气使,如今却只能和同学们平起平坐,忍气吞声。

  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师生关系,但实际上同学们已然对他爱搭不理。

  班上风气日差,打架斗殴、以强欺弱的事件时有发生。

  这时一个有实力爱表现的同学挺身而出,自告奋勇维持秩序。

  并提出大家要团结起来,尊师重道,共同抵御外班同学的欺负。

  这位霸气同学主动带领小弟们向班主任又是问候又是送礼,给足了班主任的面子。

  班主任很感动,问霸气同学要啥回报,

  霸气同学看了看一穷二白的班主任,表示别的你也没有,只要给封个班长头衔就行。

  班主任心想,不就是个虚名,给了也不亏,于是大笔一挥,班长的头衔就封给了霸气同学。

  这位“班长”就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

  他采取了名相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

  创造性地采取会盟的方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开启了春秋霸主时代。

  自齐桓公以后,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五位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当然,历史对这个“五霸英雄榜”说法不一,也有人认为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也有实力上榜。

  总之,春秋霸主就是当时班上最有实力的“同学”,代替“班主任”维持着周礼的秩序。

春秋时期地图

  “春秋”和“战国”的区别

  如果说“春秋”时期,各国还能勉强接受周礼的约束,到了“战国”时期,则彻底礼崩乐坏。

  此时的周朝大班级,班主任已经沦为一个吉祥物,没有同学再试图维护他的尊严。

  班上同学间的小打小闹,也演变成了生死决斗,不断有被打败的同学退出,而胜出的同学则逐渐做大。

  最后班上只剩下实力最强的七位选手,

  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

  这七位都不是善茬,他们已不满足于称霸一方,而是要取周王室而代之。

  最后,曾经帮着“班主任”周天子养马的秦国同学,

  经历了六世的奋斗,终于打败了所有同学,成功取代周天子成了新任的“班主任”。

  要说“春秋”与“战国”的区别,先得弄清它们的分界线。

  《资治通鉴》认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年,周王承认晋国的赵魏韩三大贵族为诸侯,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

  因为“三家分晋”彻底改变了过往诸侯国的分封格局,这种新现象是周王室衰微的重要表现。

  当然,史学家都对“春秋”“战国”划分的说法不一,也有人认为应以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年为界。

  但划分的总体原则,都是按照周王室日益衰微的主线来设定的。

  可见,周王室的日渐衰弱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悲催过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尚且顾及周礼约束,各国的“争霸”战争多为小规模的相互攻伐,

  战争规则明确,师出有名,大多以荣誉为目标,参战者多为贵族,保持着贵族风范。

  但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开始了全民动员的灭国战。

  战争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兼并对手,寻求统一,

  为赢得战争,各国变法图强、合纵连横、尔虞我诈,无所不用其极。

  造成两个时期重大差异的背后原因,

  除了当时人们思想的变化之外,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发展也为灭国战创造了必要条件。

战国时期地图

  结语

  可以说,周朝,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段。

  在这数百年间,社会发生着剧烈变革,诸侯群雄逐鹿、百家争鸣、人才辈出,

  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财富。

  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后,并不满足于做个“班主任”,他要做的是中央集权的“公司老板”。

  为了避免历史重演,嬴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班级改制,成立上市公司,担任CEO,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