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亿谈历史,文化造就传奇;历史小故事,明清亿品一品;想看历史有趣故事,就看明清亿。今天和大家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
今天我们来讲讲春秋和战国的区别春秋战国表面上看来是三家分晋前后造成的两个时代,但实际上,在时人心中,“三家分晋”只是一个最后的爆点,并不是没有来由的突然改朝换代。在春秋时期,与其说是民风淳朴,我认为思想不同于今日更为妥帖。春秋时期的人民并非没有能与王室匹敌的力量,但是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土地,其实都是王土。也就是说,反正这是我哥的,那是我弟的,最多就是打打闹闹,你抢我领土,我偷你粮食这般。纵然是闹得不可开交,也大不了就把他国夷平,然后拍拍屁股走人。
对于领土的私有,其实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再比如说,春秋时代的人民,讲究仁义礼智信的程度,也是今人不能理解的。春秋时期,有位将军面对一座将要攻打的城池,嚣张跋扈的说:“这座小城,三日我便可拿下。”谁知道,城内居民死守抵抗,三日之期连墙都没登上过。于是,将军就信守诺言鸣金收兵。怎料,居民见将军是个信守承诺的人,于是开城投降……这就是春秋时代,一个与战国截然不同的时段。
但是,一个时代总是会有一些想法不同的人,春秋时代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姬姓宗氏毕竟只占少数,绝大多数的人民,或是有能力的文武全才,全都希望有一天得以展露头角。而晋文公仰赖的六卿,其中的韩、赵、魏三家,也就成了代表。
如果说,从政治上可以三家分晋为一个指标,那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要谈到时人观念与价值,那就有许多可以探讨的问题。就像艺术风格一样,没有所谓改朝换代而突然衍生的新风格。宣统三年的艺术,难道会与民国一年的艺术毫无关联吗?人文社会科学的变化就是复杂而缓慢,没办法简单的一刀切割。
春秋战国的分法是后代人为了好分辨分的。其实我觉得不必固执于一种分法,殊途同归。所以我说的比较不学术,谈大面感受:春秋时期主要是一堆人围着天子转。之所以这样,我觉得是各方面决定的。一个是经济上没法抗衡,二是血缘上还不明正言顺,三是天子好歹还有威望。从经济上讲,分封国太多,没有谁能多强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强大郡国的最好用的方法,天子好歹和大家都有关系,说啥最起码名义上是对的。
后来大家都开始通婚,有点像欧洲那点事。然后大家都是一家子了,那么大家的说说一家之主是谁了。到底谁是老大?寻求争“长”是春秋时期最明显的特征。后来大家都变了,从哪里变呢?不好确定,我觉得,仅仅是我觉得,天子废除是比较重要的事件。
废除说明大家都不需要天子这层外衣,直接诸侯王间都有相互联系。这样很大弱化了嫡系关系,像蔡家都堕落了,还有什么挡得住权力的诱惑呢?那就来到了征伐时代。征伐是过得利益最快的手段,合纵连横,孙子兵法都是为这个阶段而生。战国比春秋的武力都更接近武力,而春秋的战争都是服务政治的。这种武力带来了巨大收益,也带来了巨大的压迫。秦朝统一六国,将六国人民役使;秦朝废除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这都体现了战国武力。亡秦必楚,秦国坑杀赵军四十万体现了战国时的残酷,而这在春秋是没有的。
现在中国应该借鉴春秋经验,称长为上上策。别学美国上来就称霸,傻子一个。春秋是批着尊王攘夷的皮子慢慢兼并—有礼有节地战争而战争大多规模和烈度都不大。大国的实力还没有发展到很大,还有小国生存的空间但在步步锁缩,所以春秋有霸主,诸侯国联盟的盟主。而这个时候国民也还有一定权力,所以会发生国民驱逐国君的事。战国就赤果果的弱肉强食,大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小国已经不存在了,统一的思维流行,大家都想做最后的赢家,纷纷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