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热爱自由,但同时又乐于制定规则。自由是人的本性,规则是社会的属性。规则的存在需要配套的强制措施,一旦缺失,自由就会泛滥。齐桓公和管仲虽制定了盟约,但他们死后,华夏大地再次陷入腥风血雨之中。
这边齐桓公还没来得及谢幕行礼,后面的主角就迫不及待粉墨登场了。谁会是下一任霸主呢?对于“春秋五霸”众说纷纭,比较主流的观点有两个,一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与楚庄王;一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相比一下就会发现,第二种观点中,增加了吴王和越王,这倒也无可厚非,但为何会少了宋襄公呢?
宋襄公作为春秋霸主,就像燕国作为战国七雄一样,着实有些勉强,那时国家数量就摆在那里,宋国比上不如,比下有足,再说四也没有五好听,索性就把宋襄公加上。和其他四位霸主相比,宋襄公实力最弱,被誉为春秋实力酱油党。
自春秋始,各国之间的战争和纠纷此起彼伏,就连邢国和卫国这两个纯种的华夏民族都打起来了。当初犬戎侵犯邢国和卫国,齐桓公出兵打击犬戎,提出“存邢救卫”,邢国和卫国就此联盟。现在周天子管不了事,齐国逐渐退出舞台,各国的那些小心思又燥了起来,邢国为了和卫国一比高低,居然联合了外族北狄。当年北狄可是差点让卫国亡国、邢国被迫迁都,现在却引狼入室,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啊!中原诸侯,尤其是小国弱国,都期盼葵丘之盟的精神能有人延续,希望中原各国能和平相处,更希望继齐桓公后,有新的盟主出来主持大局,制定新的规则。
宋襄公宋襄公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跳了出来,不顾他人眼光,自领霸主之位。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脸皮厚也不无道理。宋襄公为人宗旨就是,不管别人承不承认,不管诸侯们认不认,我就做了霸主,怎么着。伟大 毛泽东说过:“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是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的次子,是宋桓公的正室宋桓夫人(卫昭伯和宣姜之女)所生的孩子,因此,兹甫是嫡子。兹甫还有个庶兄叫目夷,而目夷的母亲只是地位一般的妾侍,所以目夷是庶子,兹甫便以嫡子的身份被宋桓公立为太子。
宋桓公说到宋桓公,不知道大家也没有印象。齐桓公为霸主时期,北方狄戎南下攻打卫国,抢粮打钱,大屠杀。卫国求救诸国,在无望之际,宋桓公亲率部队来了,解了卫国之难,卫国上下举国欢腾。由于宋桓公每逢救援都 个到,使得国际地位蹭蹭上涨,仅次于齐桓公,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小霸。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公元前年,宋桓公病重,眼看就要陪阎王爷打牌了,但还有一件事放心不下,那就是继承人问题。当时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嫡子兹甫,另一个是庶子目夷。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兹甫有 的继承权,但他主动到宋桓公面前请命:“父君,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我不适合当国君,目夷忠孝仁义、有德有才,具备圣君的资质,所以,我要让贤!”
宋桓公觉得这俩孩子都不错,听兹甫这样说,就又问目夷的意见,目夷听后果断拒绝:“说我有仁义、有德行,试问还有比让出君位更宽厚仁义的德行吗?还是兹甫更适合!”
这在当时很让人难以理解,当初齐国的那几位公子为上位打得头破血流, 把老爹都饿死了,齐国为此内乱了好多年;然而宋国的君位居然你让我、我让你,两个继承人都不要,好像和他们没什么关系。齐国拖得起,宋国可是拖不起啊!为了宋国发展目夷索性跑到外面躲起来,兹甫实在没办法才上台即位,就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
目夷司马迁笔下写道“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曪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宋襄公上台后的 件事,就是去国外把自己的哥哥目夷请了回来,拜为宋国左师。目夷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颇有管仲之范,兄弟两人把宋国治理的日益强大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宋襄公在敬贤和用贤上还是符合一个明君的标准的。
如果宋襄公扮演齐桓公的角色,目夷扮演管仲的角色,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再诞生一个霸主倒也不是不可能,但目夷终究不是管仲,宋襄公也不是齐桓公,宋襄公这人和齐桓公不一样,我可以不计前嫌的用你,你要什么职位我都可以给你,当是你提出的建议,我得斟酌斟酌,毕竟路得还得我来走,至于怎么走得按照我的意思来,一意孤行宋襄公。
宋襄公在位期间,在重大问题的决定上几乎没有听过目夷的话,这让目夷甚是郁闷。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一意孤行做的那些决定都是错的。#历史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