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一个变革与新生的时代,而社会的嬗变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动荡,因此这一时代也是我国最为动荡的历史时期之一。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是人们非常熟知的那一时期的强国,而除开这两大强国序列,春秋时期其实还有一个“三小霸”。
春秋三小霸出现的时间要早于春秋五霸,他们分别是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而在这三小霸之中,郑庄公号称“三小霸之首”。
郑国,郑庄公,很多人第一次知道这两个名词恐怕还是因为语文课本上的两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郑伯克段于鄢》。
但这两篇文章从来没有讲过关于郑庄公称霸春秋初期的事迹,尤其是前一篇文章,其时间线已经是春秋末期,郑庄公的霸业早已烟消云散了。
那么,郑国与郑庄公的霸业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敢和周天子硬碰硬的心机帝
郑国是西周晚期的才建立的诸侯国,但却是姬姓血亲,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并不低。
郑国最早封国的时候是在关中东部地区,地处王畿腹地,有拱卫王室之责。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致使镐京被犬戎攻陷。
在镐京破城后,有不少前来勤王的诸侯国,郑国就是其中的主要力量之一。
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复兴周室有功,郑国的国君受到周平王的高度信赖,其长期任职中央,掌握周室朝政大权。
公元前年,郑武公病逝,其长子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寤生的意思就是倒着出生,郑庄公的母亲在分娩之时,因为胎位不正,受了很大的痛苦,因此不喜欢这个孩子,给他起了这个名。
而因为更喜欢小儿子,郑庄公的母亲就不愿寤生即位,但周室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其无力更改。
郑庄公顺利即位,但他的母亲还是不甘心,不仅给小儿子图谋更好的封地,甚至想要里应外合篡权夺位。
郑庄公最初一直容忍,直到其谋反之势已成才以雷霆手段铲除了自己的弟弟,这就是《郑伯克段于鄢》这一故事的由来。
现在也有观点认为郑庄公这是老谋深算,有意放纵他母亲和弟弟,自己早已做好万全打算,等到他们先动手,自己再痛下杀手,这样既能一劳永逸自己也不会背负骂名。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可见郑庄公确实具备了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的潜质,城府深重,有谋略、能够稳固把握局势,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在保证了国内的稳固后,郑庄公将眼光放在了天下。
在较长的时间里,郑国和卫国处在互相攻伐的境地之中,双方各有胜负。
此后郑国更是联齐鲁以伐宋国、会蔡邓、又与齐宋卫联盟、抵御燕国入侵、攻伐陈许以及北御戎狄,最使天下震动的是其与周天子之间爆发了战争。
郑国君主长期任职周室,总揽朝政,这一局面势必不能为周室所长期容忍。随着周天子振兴王权的念头萌发,排抑郑国是必然结果。
周平王疏远郑庄公,开始亲近虢公,使得郑庄公大为不满,为了安抚郑庄公,周平王竟然和郑庄公互派儿子为人质。
后来平王去世,桓王即位,但周天子疏郑亲虢的做法并没有改。郑庄公气不过,派人割了周王室领地的麦子,秋天又跑来割稻谷。
随着矛盾升级,郑国甚至不再履行封国的义务,这可惹恼了周天子。
朝觐进贡述职是封国必须尽到的义务,也是周天子的权威所在,要是开了这个先例,将直接动摇周朝的统治。
因此,周天子必须对郑国诉诸武力,周桓王因此带领虢国等封国的联军讨伐郑庄公,结果败于繻葛。
最令周王室颜面尽失的不是战役失败,而是郑国的将领祝聃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这在当时是严重的乱逆之举。因此,郑庄公在论功之时不给祝聃叙功,祝聃因此气郁成病,不久病故。
但郑庄公毕竟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带给春秋时期的影响十分巨大,因为它开了诸侯国对抗周天子的先河,使得周王室的权威大大受损。
而自此之后,郑国便更加不受控制的扩张发展,郑庄公逐步确立起郑国在中原地区的霸权地位。但郑国在郑庄公之后便迅速衰落,没有几代人的工夫就沦落为任人欺凌的弱国。
从小霸主到墙头草,郑国经历了什么
郑国之所以衰落是和郑庄公之后的权力斗争分不开的。郑庄公有四个儿子,其长子名为姬忽,年少有为,善于领军作战。
在庄公时代,齐国曾经受到戎狄侵扰,求救于郑国,郑庄公派长子忽领兵救援,成功驱逐戎狄。
在庆功宴上,齐公看上了姬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旁边人说如果能够娶了齐公的女儿,齐郑将为姻亲,对郑国极为有利。
但姬忽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大丈夫还是要靠自己,怎么能靠裙带关系,因此这则亲事就告吹了。
由此可见公子忽其人确有志向,但也有些迂腐,如果他此时能和齐国联姻,日后也不至于被自己的弟弟驱逐。
在庄公死后,姬忽顺利即位,是为郑昭公。他的弟弟不是什么老实人,身边人曾劝他早做打算,但他一直不肯。
如果他能像他爹一样有足够的城府,已经做好了打算,那倒也没事。要命的是他其实就是优柔寡断,对兄弟之情抱有幻想。
他的弟弟公子突是一个野心家,在自己的娘舅宋国的支持下赶跑了自己的哥哥,夺取了君位,是为郑厉公。
但其实,公子突要比公子忽更适合做国君,他是一个务实的人,在位期间曾想要励精图治。
但因为公子突得国不正,其能够顺利即位除了宋国帮忙还有郑国的一帮卿大夫干预,尤其是祭仲。
祭仲是郑庄公的得力能臣,本来心属公子忽,但因为宋国的威胁,祭仲在助公子忽出走之后帮助公子突即位。而公子突即位后国家大权并不在他手里,而是在以祭仲为首的卿大夫手中。
公子突想要从祭仲等人手中夺回政权,因此组织了一场暗杀。但因为祭仲的女儿是公子突手下亲信的妻子,事情因此泄露,公子突不得不逃亡出国。
公子忽因此得以复位,但因为大臣高渠弥早年得罪过公子忽,他因为害怕报复就刺杀了公子忽,其复位仅三年。
在昭公之后,祭仲另立郑子即位,郑子在位十四年,为臣子傅暇所杀,出逃在外的公子突此时再次带兵回国,诛杀了傅暇等人,重新掌握大权。
公子突此次复位后,本打算复兴庄公霸业,但因为郑国动乱数十年,使得郑国振兴乏力,而在新兴强国的打击下难以复兴。
春秋中期以来,随着晋楚两大的强国的崛起,两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而长期对抗,中原地区成为其争来抢去的一块肥肉。
而地处中原的郑国因为国家衰弱,根本无力与之抗衡,只能选边站队。
但因为晋楚两个国家的实力从来都是此消彼长,强势的一方必然要夺回对郑国的控制权,导致郑国只能朝晋暮楚,随风摇摆。
处在大国夹缝之中的郑国日子过得极端的憋屈与卑微,但却并不至于亡国。
因为郑国所处的中原地区太重要了,晋楚两个国家绝不允许中原地区为另一方吞并,因此留给郑国一线生机。
但晋国也不是没有想过吞并郑国,在晋国霸业初期晋文公就联合秦穆公一起伐郑,于是就有了我们熟知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
秦穆公后来自己想独吞郑国,于是派大军准备越境偷袭,结果不但无功而返还被晋军埋伏,导致全军覆没。到了战国时期,晋国分裂为三国,郑国被三晋之一的韩国完全吞并。
郑国衰落的背后:政治失衡与地理缺陷
郑国的霸业衰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郑国在庄公后期的权力斗争所导致,但这场权力斗争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确实郑国自身的政治缺陷。郑国是西周晚期才立国的,其立国时间相对于其他老牌诸侯国非常晚。
较晚的立国意味着郑国的根基薄弱,郑桓公一脉还没等开枝散叶就进入了群雄逐鹿的春秋时期,因此郑国的公族势力相对比较弱小。
公族势力弱小使得郑国就要重用异姓势力,因此郑国的异姓卿大夫在郑国朝堂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后来的祭仲、傅暇等人都属于异姓卿大夫的代表。
这些人在庄公时期因为慑服于庄公强大的政治能力只能尽心辅佐庄公,但随着庄公去世,其继承人大多软弱不堪,使得异姓卿大夫独揽大权,到了操纵国君废立,控制国君生死的地步。
高渠弥杀昭公,傅暇杀郑子,这本是严重的乱逆行为,但却得不到郑国公族的反抗,可见郑国公族的软弱无力。
后来厉公复位,终于肃清了这帮祸乱国政的乱臣,郑国的政治才得以回到正轨,但此时为时已晚。
在封建国家,想要维持一个国家的稳定必然要维持其内部各势力的均衡,如果其中某一势力独大,必然威胁其政治稳定。
郑国没有强大的公族,能够制约异姓势力的只有王权,但王权是不稳定的,一旦遇上软弱的君主必然导致政治的失衡,进而就是混乱与动荡。
当然,郑国之所以会走到后期任人宰割的地步也有其他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地理因素。
郑国在平王东迁之后就搬到了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好处在于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这非常有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
对于郑国来说还有另外一个好处,中原靠近王畿,郑国得以和周王室走得很近,使得郑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得以提升,俨然有号令诸侯之势。
但中原地区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开阔的地形与便利的交通使得郑国缺乏一个独立的安全空间,非常不利于其国家安全。
一旦其国家弱小,必然被邻国摁在地上捶,其后期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
中原地区的缺陷还在于其缺乏扩张发展的空间。秦、晋、齐楚等国为什么能强大起来?因为他们地处中原边陲,可以持续的讨伐外族,扩张领土。
而讨伐那些化外之地在当时不仅不担心国际纠纷,还有可能获得周王室的嘉奖与支持。
但郑国就不一样了,他周边的国家是晋、陈、蔡、燕、齐、卫、宋之流,随便一个都是王命敕封,正统诸侯。
攻打这些国家一是会引起王室责问,二是会导致列国介入,很有可能造成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情况。
所以郑国即使前期有过霸业,其实力也没有因此扩充多少,在后期萎缩后,也就越来越弱。
作为春秋第一个建立地区霸权的国家,郑国确也有过高光时刻,但其自身的政治特点注定了其并不能长久。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确保政治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失去对某一力量的制衡后果是可怕的。
但我们也要看到过分制衡与只知制衡带来的不良后果,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掌握这一门技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郑国万幸有一个郑庄公,他实在太过优秀,才能将郑国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对于郑国来说这样的人才太少了,所以郑国不可避免的衰落。
而郑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注定了其衰落的后果十分沉重,郑国在大国夹缝中艰难求生,能有四百余年国运也是上天眷顾。要不然早在春秋时期不灭于晋楚之手,也要亡于秦国。
参考资料:
《论春秋中期郑国由盛转衰的原因》
《春秋时期中原核心文化区的重构与郑国的兴衰》
《以军事实力为基准的郑国历史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