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往事之各路诸侯大军压境邾国立君风

邹城人自诩:“咱这里的人平复(福)。”

邹城杰出人物——民国大总理靳云鹏

字如其人

其实邹城人的平复(福),是有深厚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渊源的。

在邹城历史上,在春秋时期,邹城这片土地上的邾国,曾经发生了一件著名的“立君”纷争事件。当时,著名的邾国君主邾文公籧篨(qúchú)去世,按照当时中原地区的“法定原则”——“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也就是先考虑正夫人生的儿子为继承人,如果正夫人没有生儿子,就在侧室生的儿子中选年长的。正室来自齐国,称为齐姜(古代妇女用娘家的姓氏或夫家的姓氏),生了儿子,叫貜(jue)且。次室来自晋国,称为晋姬,也生了个儿子,叫捷菑(zi)。这样,貜(jue)且已经在文公在世的时候被立为大子(几百年后才称太子),顺理成章地成为邾国国君。

而恰恰这时候的春秋霸主是晋国,晋姬不太甘心,所以想通过娘家运作一下,让自己的儿子当国君,也可能是晋国方面有人主动提出来,想扩大晋国的势力范围,左右邾国政治。这样事情就有了波折,还掀起了一阵风浪。

邾国北面有最大最迫切的敌人——鲁国,所以邾国选择和自己没有太多领土纠纷,并且是鲁国敌人的齐国友好,寻求庇护,甚至沦为齐国的附庸国。而著名的春秋五霸,第一霸是齐桓公,第二霸是晋文公。当时齐桓公早就不在了,齐国公子争夺王位,自相残杀,国力衰退,丢掉了盟主的地位。

晋文公虽然也不在了,但是晋国的国力尚且强盛,名义上尚能统领华夏诸国。也就是说此时的晋国虽为盟主,但是影响力大不如从前,南方的楚国也经常组织中原各国开会盟誓,俨然和中原分庭抗礼。非常有意思的是,参加两国盟会的国家基本上是重叠的,一方面说明两个大国实力相当,一方面也透漏出来小国对于大国的驱使疲于应对,以至于苦不堪言。

当时,晋国的执政者是赵盾,带着各路诸侯人马,战车好几百辆,浩浩荡荡杀奔邾国而来,在现在的国道附近,搭了帐篷,安下营寨,想“要个说法”,当然最好是让晋国的外甥捷菑继位。

赵盾是何许人也?晋文公重耳的股肱之臣是赵衰,辅佐文公成为春秋霸主,并击败了南方的挑战者——楚国,而赵盾就是赵衰的儿子。有人曾经评价父子:“赵衰是冬天的太阳,赵盾是夏天的太阳。”

用当代邹城话说就是:“全中国的大茬子都来了!”邾国作为夹在大国中间的小国,举国上下倍感压力。貜且也做好准备,一旦谈判失败,就让位于同父异母的弟弟捷菑。

虽然中原地区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常规,但是很多时候并不能照此执行,有时候是客观原因,更多时候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比如嫡子太小,体弱多病,乃至于残疾、智力缺陷,导致不能立嫡。而侧夫人或者妾生的儿子,往往因为母亲年轻受宠,而受宠,如果母亲有心机,在国君身边安插自己的人,收买国君身边的近臣,再如果加上娘家背景强大,很可能就取代大子而继承王位。就是赵盾本人作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执政官,在晋国国君人选上也经历了“艰难的选择”。当时,晋襄公去世,交代后事让太子夷皋接他的班。而夷皋还是个吃奶的孩子,赵盾倒是出于国家前途命运考虑,准备迎在秦国做人质的“贤能”的公子,也就是襄公的弟弟雍,回来做国君。秦国那边也很高兴,还安排了军队护送公子雍回国上任,想着:“回去要好好回报我们秦国啊!”这时候,太子的母亲不干了,抱着孩子在朝堂上哭闹,还到赵盾家里去闹,说先君尸骨未寒,就违背遗嘱,到外国去迎“非法定继承人”。赵盾惧怕,就改了主意,还是让太子继位,这就是灵公。国君年幼,赵盾反而大权独揽了,权力让人越来越上瘾,以至于后来晋灵公长大了,想夺回属于国君的“为所欲为”的权力,不得不想办法谋杀赵盾,却反被赵盾所杀。一日不可无君,这样一来,不得不让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当国君。

可以说,晋国的权力交接问题处理得非常糟糕,以至于让国力迅速衰退,一度让出盟主的地位。

另外一边,楚国虽然远离中原政治中心,但是却更加不太平。楚国和中原不同,而是倾向于拥立年幼的儿子当国君,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年幼的儿子“受宠”,但是没有了“周礼”的束缚,斗争似乎比起中原更加惨烈,儿子杀父亲这样放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骇人听闻的事情时有发生。楚成王先是立嫡子商臣为太子,后来又后悔了,想废掉他。商臣的老师给商臣出主意,发动政变,逼迫老爹就是成王自杀。商臣之后是嫡子继位,而到了他的孙子一代,就兄弟操戈,非常混乱。长孙熊审做了楚共王,而共王传位给儿子,而他的三弟公子围,弑杀了国君并大肆杀戮,自己做了王,就是楚灵王。而楚灵王又被熊审的四弟弃疾推翻,上吊自杀。弃疾先让自己的二哥当王,再逼迫其自杀。于是作为兄弟排行老四的弃疾就当上了国王。而混乱中,经常是灭门惨案。打开《春秋左传》,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东南的吴国,俨然另一番气象,似乎让人耳目一新,因为该国一度倾向于“贤者制”,也就是“谁行谁上”。吴王寿梦欲立最小的儿子季扎为继承人,三个哥哥也都推举季扎。可是这位季扎,就是不干,并且拿先贤子臧作为例子,当成榜样。这样只有老大诸樊勉为其难。诸樊死,其二弟余祭立。余祭死,其三弟夷昧立。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于是,夷昧之子僚立。而诸樊的儿子——公子光认为,四叔不干,应该轮到下一代,也就是让他上。所以他就使专诸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虽然阖闾的能力很强,政绩也很好,但是“贤者制”在吴国似乎戛然而止,同样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

季扎墓

而邾国的隔壁邻居,“周礼尽在鲁”的文明之邦鲁国,情况也很糟糕。鲁庄公娶的齐国的公主后来被称为哀姜,没有儿子,只是一起陪嫁的妾生了儿子,叫启方,被其收为己子。鲁庄公在哀姜之前,和一个叫孟仕的女子生了一个儿子,叫般。庄公弥留之际,想立子般。但是庄公的二弟庆父和三弟叔牙一伙,想立庆父,而且庆父还和嫂子哀姜私通。老四季友逼死老三叔牙,想立子般。庆父杀死公子般,立了启方,不过两年,启方也被庆父杀死。庆父做事太过分,被国人不容,逃亡到莒国。后来,季友避难回国,辅佐庄公另一个儿子,年轻的姬申,是为鲁僖公。庆父被引渡回国,途中自杀。哀姜被齐桓公从邾国引渡到齐国,灌毒药杀死。而鲁僖公的儿子鲁文公,也娶了个齐国公主,生了两个儿子。这时候,庄公的另外一个儿子遂,被称为东门襄仲,是当时的鲁国执政,他残忍地杀害了文公的两个嫡子,强行立了庶子馁为国君。所以,文公夫人虽贵为夫人,而且娘家背景显赫(杀死她两个儿子恰恰得到了新上任的齐侯的支持),因为两个儿子被杀,太悲惨,也被称为哀姜,又一个哀姜产生了,而这个哀姜比之前那个哀姜更悲惨更无辜。

回到邹城,回到两千五六百年前的邾国,公元前年。面对来势汹汹的十几国联军,邾国还是有大夫站了出来。《左传之文公十四年》记载:“晋赵盾以诸侯之师八百乘纳捷菑于邾。邾人辞曰:‘齐出貜且长。’宣子曰:‘辞顺而弗从,不祥。’乃还。”意思是:正夫人齐姜生的儿子貜且年长(比晋姬生的儿子捷菑年纪大),赵盾认为人家说得有理,他无话可说,只能退兵。

邾国这次权力交接堪称典范,已故的邾文公,继位的邾定公,赵盾等人,尤其是临危不惧的邾国谈判代表,其行为都可圈可点,为人称赞。邾定公在位四十来年,其父在位五十余年,父子两个干了差不多一百年,从这个角度可以说邾国政局比较稳定。所以说,邹城人自诩:“咱这里的人平复(福)!”还是有原因的,可以追溯到两千五六百年前。

而这样几乎皆大欢喜的事件,并没有成为后人模仿效法的先例,君不见一千几百年后宣武门血案?几百年前朱允炆葬身火海?更不要说慈禧玩弄政权了?

南京的玄武门

谁说历史的车轮是一直往前进步的?我倒是觉得人的欲望一直在膨胀,随着科技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无所畏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