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春秋》
宰咺失礼
话说春秋时期周朝有一名官员,名字叫咺,宰是他的官职。当时鲁国摄政王鲁隐公的父亲鲁惠公去世了,周朝天子就派宰咺来吊唁,并送来助葬品。这本来是一件符合礼仪的事情。人生生死两件大事,从古至今大家都非常重视。可是这个宰咺等到鲁惠公都已经下葬了,他才来吊唁,这姑且不说,他居然把仲子(隐公同父异母的弟弟桓公的母亲)的助葬品也同时送来了,这事办的就太无礼了,因为仲子还是重病,并没有去世呢。
一朝失礼,千古留名
‘缓,且子氏未薨,故名。’‘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春秋左传》
宰咺的这次失礼,代价也很大,因为他的这种失礼行为被永久地记录在历史里。从上边《春秋左传》中的两句话,便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宰咺失礼行为的批评。第一句的第一个字“缓”就是说,参加葬礼一定不要晚了,人家都已经下葬入土为安了,你再去吊唁还有什么意义呢!第二点就更严重了,人家还没有去世,就送助葬品,这是什么仇什么怨呢!所以《春秋左传》对于宰咺的行为给出了很明确的批评态度“故名”,“非礼也”。因为在《春秋》中,直接称呼人的名字,一般都是隐含贬义,这里直接称呼了宰咺的名字,就是贬低他的意思。
古人教训,现代人值得吸取
那么古人对于葬礼的礼仪,是否现代人也值得借鉴呢?答案是当然具有借鉴意义。现代的葬礼一般也是由主人家发布葬礼请帖。然后举办葬礼仪式。你如果决定参加,就要按照时间准时到达或者提前一点时间到达。如果去晚了也是非常不礼貌的,人家葬礼仪式已经开始了,你才来,那不接待你吧又不好,接待你吧又不能中断仪式。会出现很尴尬的境地。当然现代社会信息时代,不会出现人还重病就去吊唁的荒唐事。这事如果闹出了误会,那一定很难解开。朋友也没得做了。
春秋时期葬礼的助葬品
“赗者何也?乘马曰赗,衣衾曰襚,贝玉曰含,钱财曰赙。”——《谷梁传》
春秋时期葬礼的助葬品一般就是这四种:赗、襚、含、赙。所谓的赗就是指车马,车马不是纸车纸马,而是真正的车马,因为葬礼从家里到墓地有可能很远的距离,参加葬礼的人又很多,会需要很多车马,类似于今天的车队;襚指的是给亡者穿的寿衣,作为陪葬品随亡者一起下葬;含指的是贝、玉之类亡者口含之物,也是希望亡者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依然富贵,表达一个美好的心愿;赙指的是钱财,类似于现今社会给红包的意思,这个主要是给亡者家人的,安慰悲伤心情,表达一份心意。
现代社会葬礼吊唁品
现今社会的葬礼摒弃了很多古时候的旧习,当然在偏远农村还有送纸钱的。城市里大部分都是送鲜花,主要是白色和黄色的花,比如白色的百合、菊花等等。还有送挽联表达对亡者的悼念。或者送花圈也是表达悼念的意思。红包在政府的规范下已经不提倡送了。车队和衣服也基本上不会送,这些都是葬礼公司负责筹办好的。在参加葬礼的时候,着装也是要注意的,不能够穿颜色鲜艳的衣服,要穿黑色、白色、灰色这些肃穆的颜色。葬礼上不能嬉笑,要表情凝重严肃。因为这是丧事,你表现得很开心,对于主人家是很不礼貌的。
结语:春秋时期周朝宰咺在吊唁惠公这件事上,由于去得晚,并且给活着的仲子也送去助葬品,很不符合礼节,被千古留名,为我们现今社会的人,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大家要引以为戒,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各种各样的礼节,俗话说礼之用和为贵,一个做事情符合礼节的人,也是一种高素质的表现,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个人形象,也能给他人带来很好地舒适感。这是现今社会一个成年人,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好多人把“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作为平时不注意礼节的借口,殊不知在别人眼里你其实是很讨厌的。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做事注意好每一个小的细节,才能最终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