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进行的改革,很快收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效果。公元前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权东北)大会诸侯,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会上订立盟约,申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史称“葵丘之会”。从此,齐桓公第一个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盟主),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改革背景
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它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从太公开始,就“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到了春秋年间,农业、手工业,特别是冶铸、纺织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齐国已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库空虚;同时,齐国面临着复杂的外部形势严峻,各邻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乱,对齐国也是虎视眈眈。公元前年(周庄公十二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
管仲,名夷吾,字仲,安徽颍上人,他的一生是在齐国度过的。管仲原是贵族出身,到管仲时,家境已十分贫困,为了谋生,管仲年轻时做过许多低贱的职业,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管仲生活在列国并峙、互相征伐的春秋时期,这是他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社会背景。
管仲纪念馆管仲塑像
改革内容
在管仲的主持下,齐国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
1、在政治体制上,“叁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叁其国”,即将国都地区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之乡六,不服兵役;士农之乡十五,服兵役,由桓公、高子、国子各管五个乡。所谓“五其鄙”,即在鄙野地区设立五大属区,由五大夫各属一区。五大夫在每年的正月向桓公汇报属内治绩,推举属内贤能。
为了有效控制全国居民,管仲还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理论,即按照人口的职业划定固定的地域,使士、农、工、商各居其所。使他们世世代代各司其事,各安其业,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管仲像
2、在军事上,管仲本着“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原则建立了一套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在十五个士乡中,每五乡设一军,每军一万人,作为国家的常备军。为了提高战斗力,于春秋两季进行军事训练,将“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称“内教”,在鄙野的五属五十个县也有相应的军事组织。每年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军事训练。如此一来,齐国建立了完备的军事政治体制。
3、在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加剧了奴隶制度的瓦解。所谓“相地”,就是观测评定土地,以区分土地的好坏肥瘠。所谓“衰征”,就是依土地等级征收不等的赋税。如此一来,地尽其利,民尽其力,为齐国经济的振兴奠定了基础。其次,管仲实行官山海,盐铁专营,即盐铁由民间生产,由官府统购统销,为国家开辟了重要财源,从而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地而衰征”承认土地私有
结语
管仲是伟大的政治家,以一人之力助齐桓公登上了中原霸主宝座,后世誉为“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主张依法治国,对后世法制的完善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是经济学家,担任国相期间,借助国家临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渔业和盐业,使国家仓廪实衣食足。此外,他还首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中原国家对抗蛮夷,这是外交策略的成功,有效抵御了少数民族的入侵。孔子曾言:“如果没有管仲,我可能就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拜相复原场景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