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公元前年),有一回宴请群臣,下令自己宠爱的美人来给众臣倒酒、劝酒。酒宴一直喝到晚上,大家酒兴正浓,一阵风吹进宴会厅,吹灭了厅中蜡烛,一时伸手不见五指。被庄王命来劝酒的美人察觉到一只“咸猪手”在拉扯自己的衣服,美人伸手乱抓,把那人系帽子的帽带给扯断了,她在黑暗中偷偷把此事告诉楚庄王,想点亮蜡烛后找出此人治罪。楚庄王想今日宴请的群臣都是有功于国家的士人,又都是喝多了酒,酒后神志不清是有的,或许只是喝多了又在黑夜中以为回到了自己家中呢?他还担心一会点亮蜡烛,那拉扯美人衣服的士人会清醒尴尬,就借着酒劲对群臣大呼:“今天和寡人喝酒,不能喝到把帽带扯断的就是喝得不痛快。”群臣一听,纷纷高呼响应,也都扯断自己的帽带,整个大厅倒像是一千多年后水泊梁山聚义厅上的豪饮氛围。蜡烛重新点亮,从庄王到群臣都是帽带断开,众人极欢而罢。公元前年,楚庄王挥军围攻郑国,有一勇士每次都带军冲锋在前,屡战屡胜,五次交战五次斩获敌人诸多首级,敌人纷纷退却,楚军取得最终胜利。楚庄王想大赏该勇士,询问勇士姓名,不想勇士倒头便拜,说出自己正是当初夜宴时对君王美人无礼之人,内心一直感念楚王不罪之恩,正为等到为国效力时,可以奋不顾身地杀敌以报王恩。楚庄王听后感慨不已,依然重赏该勇士、不提以往。二、楚庄王熊旅,即位为王时,年龄尚不足20岁,当时的楚国内部矛盾重重,各方势力争斗不断,局面比较复杂。楚庄王采取静观其变的对策,同时为了不让众人察觉自己的真实想法,他表现为一个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庸主。等了三年,在对形势有一个全面掌控后,楚庄王开始大举裁撤非真心为国的大臣,同时选贤任能,提拔重用伍举、苏从等忠直、能干之臣,尤其是任用一代贤相孙叔敖为令尹(相当于丞相),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一鸣惊人”,指的正是楚庄王在三年的韬光养晦后一举扭转楚国的颓势,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左传》对楚庄王君臣治理后的楚国有高度的评价:“民不罢(疲)劳,君无怨言,政有经矣。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政治清明,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勤勤恳恳,民间生活富足、相处和善,没人去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随着国力的强大,楚庄王挥师争霸中原,先后灭掉庸国、萧国,迫使陈、郑、宋等国臣服,在与中原霸主晋国的争斗中前期互有胜负,但在邲地(今河南郑州西北),楚军由孙叔敖率军出战,重创晋军,此战之后称霸多年的晋国被迫退出霸主之位。楚庄王一度想要取代周天子的地位,但迫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发觉以楚国自身的实力还不足以抵抗众多诸侯国的联合反抗,最终不得不放弃,“问鼎中原”的成语也是出自楚庄王的此一举动。公元前年,在位二十三年的楚庄王病逝,年仅十来岁的太子审被拥立为楚共王。楚庄王去世后几十年间,楚国国力直线下降,很快又被晋国反超。到楚昭王时,还差点让吴国灭了。楚国在春秋时期被认为是“蛮”人之国,非华夏诸侯。楚庄王为了实现称霸中原的大业,取得中原诸侯国的信服,实行了“以夏化夷”的政策,他从个人修养到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都十分注重学习、吸收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也正是善于吸收、学习、革新,楚国在庄王一代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五霸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