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听到挟天子令诸侯这个词语,就会想到三国时期的曹操,当时曹操挟持汉献帝,以皇帝名义向各诸侯发布号令。名义上是以皇帝名义,实际上仍是以曹操自己利益出发来削弱各诸侯的实力。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也是最出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了。但是这个政治手段并不是曹操第一个想出来的,早在曹操之前的就已经有人利用了这一手段。
这个人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当时随着齐国的日益富强,齐桓公想当诸侯的霸主的野心也越来越强烈。一想到做了霸主就能向各路诸侯发号施令,他们就得按时给自己进贡,听从自己的指挥,齐桓公就感到兴奋莫名。有一天,他急不可耐地对管仲说:“咱们兵精粮足,是不是可以会合诸侯,共同订立个盟约了?”管仲说:“咱们凭什么去会合诸侯呢?大家同是周王朝的诸侯,谁能服谁呢?周天子虽然势弱,但毕竟还是天子,谁敢比他大?”管仲接着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中原建立霸主地位,管仲解释道:“‘尊王攘夷’就是尊崇周天子为领袖,联合中原各路诸侯,共同抵御蛮、戎等部族对中原的侵袭。
齐桓公的的“尊王攘夷”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次年,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年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这也就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