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曩①有狮子王,于深山攫②一豺,将食之。豺曰:“请为王月送二鹿以自赎。”狮子王悦。豺以时③而进,己亦攫得狸、兔自存。
期年④,鹿尽,豺无可送者。狮子王遇豺,曰:“汝杀众生亦多矣!今次⑤至汝,汝其图⑥之!”豺无以对,遂⑦为狮所食。
注释
1、曩(nǎng):以往,从前。
2、攫(jué):用爪抓取。
3、以时:按一定的时间。
4、期(jī)年:一年。期,周年或满一定的时期。
5、今次:这回。
6、图:谋划,考虑。
7、遂:于是。
译文
从前有一只狮子王,在深山中抓到一只豺,准备吃掉它。豺说:“我请求为大王每月送来两只鹿,以此来赎回我的命。”狮子王很高兴。豺按照约定时间每月给狮子王进献两只鹿,自己也靠捕获狸、兔子来存活下去。
一年之后,鹿都被吃光了,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献给狮子王了。狮子王遇到豺,说:“你杀死的动物也太多了!这回轮到你了,你还是考虑怎么办吧!”豺无言以对,于是被狮子王吃掉了。
文言知识
说“期”:“期”有以下二个读音。
一、读jī,指“周年或满一定的时期”。
如上文中的“期年,鹿尽,豺无可送者。”又如,“期月”意思是“一整月”。
二、读qī,有以下释义。
1、指“约会,约定”。如“陈太丘与友期行”。又如,“不期而遇”。
2、指“希望,盼望”。如《吕氏春秋·察今》:“良马期乎行里,不期乎骥骜”。
3、指“预定的时间,选定的日子”。如《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4、指“限度”。如《吕氏春秋·怀宠》:“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文化常识
中国的狮子文化
狮子不是中国的特产,狮子最早是西域各国敬献给东汉的贡品。
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各地的友好关系,狮子和狮子文化才正式被国人所认知。
《汉书》和《后汉书》中均有各国敬献狮子的记录。
《东观汉记》中是这样描述狮子的:“形似虎,正黄,有须耏,尾端茸毛大如斗。”
狮子虽然是外来物种,但经过中华文化多年的洗礼,国产狮子的形象添加了许多中国元素。
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而有力;明清时,则较为温顺。
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吉祥神兽,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代表英勇、王权和保护力,象征地位、尊严、吉祥、平安。
在古时,府第门前立的石狮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这规定反映在狮子的发型,即头上发髻的多少。
一品官员门前的石狮,头上有十三个发髻,人称“十三太保”。
二品十二个发髻,三品十一个发髻,四品十个发髻,五、六品都是九个发髻,七品及以下的官员门前就不准立石狮了。
而皇帝家的石狮头上的发髻一般是四十五个,代表的是九五之尊,五九即四十五。
后来,石狮子逐渐走向民间,老百姓也能在门前立石狮了。
雄狮往往一只前爪踩着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代表锦“绣”江山,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统治寰宇。
雌狮前爪经常抚摸着小狮子,或者两前爪之间卧着一只小狮子,象征子嗣昌盛。
人们还根据谐音和象征意义,将狮子和瓶子、牡丹、鼎等其他元素组合,衍生出“一世平安”、“世世平安”、“世世富贵”、“鼎立一世”等吉祥物语。
启发与借鉴
豺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将毒手伸向了其它动物,但狮子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到头来自食恶果,最终害人害己!
从古至今,像豺这样助纣为虐者,大有人在。他们依附权贵,欺压他人,当时极度风光,却不知自己种下的恶果早已生根发芽,最终只能落得“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局。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