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原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1于畎亩2之中,傅说举3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4于是人也,必先苦5其心志,劳6其筋骨,饿7其体肤,空乏8其身,行拂9乱10其所为,所以动11心忍12性,曾13益14其所不能。
人恒15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16于虑,而后作;征17于色,发18于声,而后喻19。入20则无法家拂21士,出22则无敌23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请解释文中标序号的词语。
(1)发:
(3)举:
(5)苦:
(7)饿:
(9)拂:
(11)动:
(13)曾:
(15)恒:
(17)征:
(19)喻:
(21)拂:
(2)畎亩:
(4)任:
(6)劳:
(8)空乏:
(10)乱:
(12)忍:
(14)益:
(16)衡:
(18)发:
(20)入:
(22)出:
(23)敌:
答案:(1)发:兴起,指任用。(2)畎亩:田地。(3)举:任用,选拔。(4)任:责任,使命。(5)苦:使……困苦。(6)劳:使……受累。(7)饿:使……饥饿。(8)乏:使……财资缺乏。(9)拂:违背。(10)乱:扰乱。(11)动:使……震撼。(12)忍:使……坚忍。(13)曾:通“增”,增加。(14)益:增加。(15)恒:常常。(16)衡:通“横”,梗塞、不顺。(17)征:征验,表现。(18)发:显露,流露。(19)喻:了解,明白。(20)入:在国内。(21)拂:通“弼”,辅佐。(22)出:指在国外。(23)敌:匹敌,相当。
2.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后思考题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想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但凡成就大事的人,往往都经历了诸多磨难。如文中列举的舜、傅说等人。人处在忧患之中时,往往能磨练心态,增长才干,从而奋发有为,得以成功。而若处在顺境之中,一味贪图享乐,则思想退步,心性变得懒惰。从而不思进取,导致人生的败局。个人是这样,国家亦是如此。事例:吴王夫差纵情享乐,导致国亡;越王勾践被俘后不忘耻辱,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
2.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二、对比阅读
(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举于版筑
(2)百里奚举于市
(3)行拂乱其所为
(4)曾益其所不能
(5)使使者来谒之
(6)亡其及我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4)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B.甲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C.甲文认为成才要经历三个方面的磨难: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D.《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集体编著的。
4.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1.(1)选拔、任用(2)集市(3)违背(4)同“增”,增加(5)拜见(6)到。
2.(1)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身体受累,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的能力。(2)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3)D(4)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还会灭亡。是生于忧患的体现。
赵襄子派人攻打翟国,攻下了老人、中人两座城吧。派使者回来拜谒赵襄子,赵装子正在吃程成团的饭,听了以后,脸色忧郁。身边的人说:“一天就攻下两座城池,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说:“如今我们赵氏的德行,没有积累多少,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池,灭亡的命运大概就要落到我的头上了!”孔子听到这件事,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
(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2)郑之鄙人学为盖_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1.(1)同“弼”,辅佐。(2)边境。
2.(1)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3.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防患于未然。共同点: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
(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护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
(2)衡于虑_______
(3)创业与守成孰难_______
(4)征与吾共安天下_______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莫不/得之于艰难
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阅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第二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
(2)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1.(1)选拔、任用。(2)同“横”,梗塞、不顺。(3)哪一个(4)安定,管理。
2.A
3.(1)通过这些使他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强他的才干。
(2)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
4.(1)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5.它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