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春秋 >> 春秋知识 >> 鬼谷子智慧捭阖篇

鬼谷子智慧捭阖篇

人生必读受益一生的成功法则系列丛书

前言

在风起云涌、征战不休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众说纷纭,士人谋臣各为其主,纷纷寻求机会登上政治舞台。他们积极推销自己的主张、策略,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诞生了被称为“纵横家的鼻祖”的鬼谷子以及他享有“旷世奇书”之称的《鬼谷子》。

《鬼谷子》是一部由鬼谷子讲授,经后人补充、修改而成的集纵横家、兵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军事、外交理论著作。从其主要内容来看,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由于其中涉及大量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

称为兵书。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转丸篇》《肤乱篇》两篇现已失传,存世的仅有十二篇。书中以《捭阖篇》开篇,以纵横捭阖之术为总起;接着通过《反应篇》《内建篇》《抵巘篇》《飞钳篇》《忤合篇》五篇,多角度、多层次地阐明了纵横家的政治态度和辩证法思想,并且详尽阐述了游说人主所必备的言谈技巧;再用《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四篇,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手段,引导人们依据彼时彼地的具体条件设法靠拢和接近目的;最后用《决篇》讲决断,用《符言篇》丰富和深化上述内容。

本书再现了《鬼谷子》中的经典原文,对其中深奥艰涩的文字进行了注释和通俗翻译,让大家能够领略一代谋略大师的高深智慧。与此同时,本书还从现实出发,对《鬼谷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智慧评析,并佐之以古代的谋略典故,帮助大家活学活用《鬼谷子》的智慧精华和谋略精髓。

当今世界,充满了激烈、复杂的竞争。一条妙计,可以赢得一场战争;一个点子,可以振兴一家企业;一计良策,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一番“心机”,可以化险为夷、反败为胜。由此来看,倚重智谋,用心、斗智、出奇、弄巧是现代竞争不得不用的手段,这样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纵横捭阖,游刃有余。

德国史学家、社会政治学家施宾格勒曾高度评价鬼谷子的智谋,并强调它在当今社会中的借鉴意义,他的观点受到了基辛格这位被称为当代纵横家的美国前国务卿的高度称赞;日本学者大桥武夫运用《鬼谷子》的谋略思想,结合个人工作经验,阐述了鬼谷子智谋在现代竞争中的应用价值。今天,《鬼谷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产品推销、广告宣传、招揽人才、言谈辩论等方方面面的各种活动。

捭阖篇

“捭阖”是《鬼谷子》的开篇。在本篇中,鬼谷子洋洋涵洒,反复铺陈,证明“捭阖之术”是世间万物的根本道理,也是解决一切矛盾的钥匙。“捭”意为开启,“阖”意为闭藏。在鬼谷子的思想体系中,“捭阖”是一对极为重要的哲学概念,既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也是纵横家游说活动的根本方法。通过游说中的应对、较量最后达到“乃可以纵,乃可以横”,而无敌于天下。这些靠游说、靠言辞平天下的人被称为“纵横家”。鬼谷子先生主张谋之于阴,成之于阳,也就是说在暗中、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以实力战胜了对手。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侧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

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人,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人。

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纵观从古至今的历史,可以知道,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的开合变化来对事物做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在。所以,圣人在世界上始终是奉守大自然阴阳之道的变化规律,并以此驾驭万物的。然而事物是变化无穷的,各有不同的归宿。有的阴,有的阳;有的柔,有的刚;有的开放,有的闭合;有的松弛,有的紧张。因此,圣人专一地掌握住关键,周密地考察事物的先后顺序,衡量人们的权谋和才能的优劣,比较技艺的短长。

贤能和不贤,聪明和愚蠢,勇敢和怯弱,慈爱与坚持原则,是有差别的,应该区别对待。有的要放手使用,有的要拒绝不用;有的提拔,有的斥退;有的可以轻贱,有的可以推崇。要顺应自然之道对待他们。如果要重用某人时,便要周详地判断他有没有才能,为人是真诚还是虚假,根据他的嗜好来发现他的志向、思想。再试探性地驳斥他的言论,让他反复阐明自己的见解,从而探寻对方的真实情况,注重于了解他的志向主张。如果对方闭口不说,要想办法使他开口,以了解他追求什么利益。然后,或者开口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想法,或者表示沉默,以进一步试探对方。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想法,用赞同的办法使双方思想相合;向对方表示沉默,用反对的办法来试探对方的诚意。对方赞同或者不赞同,一定要审察清楚他的计谋,考察双方意见同异的根源。意见背离或者相合,有一个根本点要守住,即首先抓住对方的思想。

如果想开启发动,以周详为贵,不可草率;如果想闭合不动,以隐秘为贵,不可泄露。周详和隐秘的可贵,在于它们的微妙,并与自然之道相合。开启发动,是为了探测对方的虚实真假;闭合不动,是为了争取对方的真诚合作。首先全部了解他对事物重要与否的判断,再确定处理标准,并对他的意见进行思考谋划。如果对方的意见不符合要求,就要针对情况自己另行考虑。所以说,开启发动之后,对适合的计谋要付诸实施,对不适合的计谋要收藏不用;闭合观察之后,了解到对方有诚意便争取他,了解到对方无诚意便离开他。总之,开启和闭合是与自然之道相符合的办法。天地通过开启和闭合,使阴阳二气发生变化,使四季交替运行,万物孕育生长。游说中的纵横变化,对道理的反复阐述,都必定通过开启与闭合的途径。

开启与闭合,是自然之道的最重要的变化,也是游说之辞的主要变化。一定要预先周详地研究开合变化的方法。口是心的门户,心是精神的主宰。人们的志向、欲望、思想、智谋等,都通过口这座门户说出来。所以,要用开启和闭合的变化来控制思想的表达。所谓“捭”,便是开启,便是说话,便是阳;所谓“阖”,便是闭合,便是沉默,便是阴。说话要阴阳协调,始终适宜。讲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扬名、宠爱、财利、得意,这便是“阳”,这便叫“始”;讲死亡、忧患、贫贱、困苦、受辱、抛弃、失利、失意、有害、受刑、被罚,这便是“阴”,这便叫“终”。各种言论属于阳一类的,都叫作始,它从正面宣传利益好处,从而使事情有一个好的开端;各种言论属于阴一类的,都叫作终,它从反面宣传危害坏处,从而结束不适当的谋略。

开启和闭合的方法,要从阴阳两个方面试探。跟性情阳刚、积极进取的人说话,内容要高远积极;跟性情阴柔、消极退守的人说话,内容要微小切近。用低下的言论来适应志向微小的人,用高昂的言论来适应志向远大的人。根据这个办法游说,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出入,没有什么对象不能说服。可以游说普通人,可以游说大夫,可以游说诸侯各国,可以游说天下。从小的方面入手,可以是小得不能再小;从大的方面着眼,可以是大得不能再大。增加或减少,离开或接近,背离或返回,都用阴阳开合之道来控制。阳,活动前进;阴,静止隐藏。阳,活动外出;阴,隐藏入内。

阳反复运动,转化为阴;阴发展到极点,转化为阳。凭阳气活动的人,要用道德相互促进感化;凭阴气静止的人,要用可见的行动相互帮助成功。从阳的方面去追求阴,要用德行去包容对方:从阴的方面去接近阳,要尽力气去办事。阴阳相互追求,相互结合,必须通过开启与闭合的途径。这便是天地间的阴阳之道,也是游说别人的方法。它是办好万事的先决条件,也是方正、圆融等各种手段变化的途径。

1.观阴阳之开阖,知存亡之门户

在鬼谷子看来,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最根本的就是要“守司其门户”。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遵循天下兴亡之道。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一说起“兴亡之道”,往往要从夏、商、周这“老三代”中去寻找。这是什么缘故呢?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在商代夏、周代商的过程中,后世所倚重的谋略尚未取得足以决定胜负的地位。不仅如此,儒、道、法、阴阳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也通通不存在,人们的社会政治思想还是混沌一片。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兴亡之道”就显得很纯粹,纯粹到可用简单的“天命”来概括。无论是君还是民,都十分相信“天命”的说法,认为它决定着天下兴亡。即便是夏桀和商纣这样的暴君,也都自诩天命所归。

商汤征伐夏桀之前,曾做了一篇“汤誓”,以鼓舞军队的士气。这篇短文后来收录在《尚书》一书中。在文中,商汤说:“来吧!你们各位,都来听我说。不是我敢于贸然进攻夏朝!实在是因为夏王犯下大罪,上天命令我去讨伐他。现在你们大家会说:“我们的国君不体贴我们,不让我们种庄稼,却去攻打夏王?,这样的话我早就听过,实在是因为夏王犯下大罪,上天命令我去讨伐他。夏王剥削他的人民,大家都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落下?我们宁可和你一起灭亡。'夏桀的德行败坏到这种程度,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

果然,商汤打败了人民恨不得与其同归于尽的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末年,王位落到了纣王的手中,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而西边的周族逐渐兴起,在周文王的领导下,实力已足以与商相抗衡。然而,深通易理的文王没有贸然兴兵东进,而是对内施以仁政,对外剪除商纣王的帮凶,同时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武王即位后,认为伐商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仍然韬光养晦,耐心地等待时机。据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所说,武王曾率兵东进至孟津,天下诸侯纷纷响应,但武王认为商朝气数未尽,于是果断退兵。在吕尚等一班贤臣良将的辅佐之下,周族的实力得以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却呈现白热化,商纣王饰过拒谏,肆意胡为,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吕尚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决定大举伐纣,经过牧野之战,一役而胜,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商汤伐桀开武力改朝换代之先河,武王伐纣则充分展现了韬光养晦的制敌之道,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上,两者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当后世的英雄豪杰或野心家们企图推翻一个政权的时候,也都标榜自己是在行“汤武之事”。然而由于不同的动机和方式,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

在四分五裂的五代末期,宋太祖赵匡胤稳定内部之后,立即出兵统一全国。此时的南唐后主李煜纵情诗酒,沉溺声色,疏于政务,对战争及国家大事一窍不通,轻易中了赵匡胤的反间计,杀害了自己能征善战的大将林仁肇和忠臣潘佑,以致在宋军压境之时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光着身子自缚请降。

李煜是一位精于诗词、音乐和书画的聪明皇帝,但由于不懂得“兴亡之道”,酿成了国破家亡的惨剧。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凡不懂得“兴亡之道”,做出违背历史潮流之事的人,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权势和地位,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

近代,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干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胜利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篡夺。袁世凯表面上支持革命,其实是别有用心。等他一朝大权在握,就不顾革命派的一致反对,大搞复辟帝制的活动,结果仅仅当了83天的皇帝,就在举国上下的唾骂声中被迫下台,最后抑郁而死。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所谓的“兴亡之道”,一是历史的大势,二是领袖的贤愚,三是民心的向背,这三点直接决定着战争以及一切事业的成败。

在现代商业领域,同样也要遵循兴亡之道。一个企业,如果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服务社会,坚持自己的品牌战略,并由一个卓越的领袖带领,就大有可能迈向辉煌。以电脑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为例,该公司引领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倾力发展小型家用电脑,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至于这艘商业巨轮的舵手比尔·盖茨,即便除去“前世界首富”的炫目光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那份难得的执着与睿智。在一次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比尔·盖茨诚恳地说:“我有过颓废和虚怯。微软公司在起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一次比一次大,从技术难关、竞争对手的围攻到政府的指控,如果我不是最终以勇气和毅力战胜颓废和虚怯,把难关变成发展的机会,恐怕早就被市场竞争的浪潮淹没了。”

纵观古今,可知圣人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做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灭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顺势而为,就能克敌制胜。

今天的我们,若能学习古时圣人之法,并将其正确地运用于各类所做之事中,定能使自己不断走向成功。

2.或阴或阳,或柔或刚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柔刚、开闭、张弛之道,如果能够灵活掌握、运用自如,便可以在人生的各个领域轻松自如、有所成就。

阴阳之理、刚柔之术、张弛之道对我们的现实人生颇具指导意义。阴阳协调、风雨调顺、万物各得其所、万事各得其宜是一种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规律的理想状态。阴阳互补、协调运行,人才能健康,社会才能稳定,大自然才能和谐,做事才能顺利,做人才能安乐。

天人和谐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如何才能体现出人在天地间的固有价值呢?如何才能求得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与和谐发展呢?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思考的人生,用造自然,更重要的是适应、协调自然,从而达到与自然环境和相处的目的。这是阴阳之道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意义所在。

阴阳作为权术,在敌我对垒和斗争中则是克敌制胜的智慧和法宝,但它绝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谓“上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在生活中不管是交朋友、谈感情还是谈生意、求合作,都应该以真诚为基本前提,而不能做“明阳双面人”甚至阳奉阴违,否则,就可能失去朋友、真情、信誉、合作和发展的机会。总之,阴阳之术只是一种应对敌人的策略和手段,用之不当,则会适得其反。

刚柔之术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武器。刚,是一个人刚直不阿、坚守自我立场、把持自我原则,即为“方”,但一味地刚,则难免变成脆,脆,则易断,所以不足取;柔,就是要在不失大原则的前提下,在细枝未节和一些技巧上适时、适度地让步、弯曲,以达到双方满意、不失和气的双赢状态,即为“圆”,但一味地柔,则难免变成软,软则弱,易受人欺,所以亦不足取。在人生道路上,只有刚柔并济、外圆内方,才能顺利而快捷地达到目标,走向成功。

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张弛有度。一个懂生活、会生活的人,能够兼顾严肃和活泼,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潇洒自如。一味地张,就会让自己绷得过紧,往往会导致自己失去弹性和张力;一味地弛,往往会让自己变得松垮、懒散,失去进取心和斗志,进而停步不前。所以,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成功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以免乐极生悲;失败的时候不要灰心绝望、萎靡不振,只要坚持就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人生之中,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个平衡,包括张弛有度的工作和生活。

3.乃可捭,乃可阖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鬼谷子认为,世间之人,有贤良与不肖,有聪明与愚蠢,有勇敢者与怯懦者,有仁人君子,也有苟且小人,总之是有差别的,因而针对不同的人品的态度和方法也就彼此不同。对于贤德之人可以迎为上宾,对于不肖之人可以拒之门外;对于聪明之人可以引进重用,对于愚蠢之人可以废黜斥退;对于怯懦之人可以使其卑贱,对于勇敢之人可以使其尊贵。总之一句话,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加以控驭和掌握,可使人尽其才。鬼谷子还告诉我们:用人之道,贵在识人,利用捭阖之术让对方开启,使对方无所顾忌、侃侃而谈,使我们能够更多地掌握对方的情况,并以此来决定取舍。鬼谷子与历代圣贤一样,都认为用人应该任人唯贤,《尚书》有云:“任官惟贤才。”孔子在回答仲弓问政时也说“举贤才”。

《吕氏春秋》和《左传》中都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奚请求退职,晋悼公要他推荐一个有才能的人继任,他推荐了与他有私仇的解狐。解狐上任不久便死去,悼公又要他推荐,他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孔子、韩非子等先贤以及后人都称赞祁奚是个“外举不通仇,内举不避亲”的唯才是举者。这种外不避仇、内不避系正是任人唯贤的要求和体现。

《大学衍义补辑要》中说:

“欲得良将而用之,必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仇而疏,不以罪而废。”意思是说,婴想得到良将而任用他,就必须做到不因为关系不密切而遗忘他,不因为出身低贱而抛弃他,不因为有私人怨恨而疏远他,不因为其曾犯过错误而废弃他。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傳,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公子小白射去。只见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公子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公子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立即要求鲁国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治罪。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鲍叔牙说:“那时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之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没治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齐国变得越来越富强。后来,齐桓公终于成了春秋时期的霸主。可以说没有管仲全面和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才能,也就不会有齐国的繁荣和齐桓公的霸业。齐桓公大胆起用管仲这个“大仇人”,结果“仇人”帮他缔造了盛世江山。类似的事例历史上有很多,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不计前嫌任用魏徴。唐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都为后世所推崇,而在他所有治国方略当中,用人之道是最为后世所推崇和称道的。在唐太宗理政的23年时间里,所用的文臣武将不胜枚举:除了魏徵,还有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等,无不是有才之士。由此可见,对人进行透彻的了解之后,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条法则更是企业用人的王道,是企业用人的精髓所在。今天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组织实力与个人能力的竞争,很多企业在用人上已经摒弃了“学历至上”的陈腐理念,而是以能力作为用人的首要标尺。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国际化管理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外企,既有日本文化体系中的细致、严谨,又有深受欧美文化影响的“自由豁达”,同时,也有中国传统理念当中的灵活与执着。那么,索尼的用人策略是什么呢?和许多国际知名的成功企业一样,索尼公司选用人才的标准即是出众的聪明才智、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背景以及认真负责、创新务实的工作态度。在招聘的环节中,索尼创始人之一的盛田昭夫先生最先提出了“学历无用论”的口号,这样的魄力这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敬佩。而在企业激励机制中,打破陈规、鼓励创新、充分发挥个性与创意的企业文化使索尼几乎成了研发高手、营销精英们得以发挥无限创造力的天堂,更使很多人以“自我实现”为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

索尼公司的做法都是基于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这就是以每一位员工的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点。能力创造业绩,能力创造效率,能力创造价值,能力创造辉煌。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