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潇禅。本期为您继续解读《春秋》。人生在世,免不了与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我们说为人处世,首先要做好自己。自己观念正,行得正,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但是要想能够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为人处世游刃有余,除了需要打好自己做人的根基,还要具备一定的识人之术。
一提到识人的方法,我们便想到为人处世的书籍中各式各样的方法。这些理论性的东西,谁都能看明白。也容易理解,但是要想理论联系实际,还需要在社会中多加历练。下边我就给大家介绍春秋时期一个识人的案例。
陈国与郑国讲和,并结盟
前文书我们说到,在鲁隐公执政第六年的时候。由于陈桓公拒绝郑庄公提出的与陈国讲和的建议。郑庄公派兵攻打陈国,并且取得了完全胜利。
当时陈桓公拒绝郑庄公求和的时候。陈桓公的大臣一个叫五父的人,就向陈桓公谏言,他认为亲近仁义,并且和邻国保持和平友好关系,是让一个国家能够稳定发展的宝贵措施。他建议陈桓公应该答应郑庄公的请求。
然而当时的陈桓公并没有采纳五父的建议,陈桓公认为宋国和卫国才是陈国最大的威胁,郑国对于陈国来说,并没有重要意义。
我们从事态的后续发展来看,五父的判断是正确的,陈桓公的眼界还是欠缺了一些。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五父是一个具有大视角的人。
由于郑国在去年完全打败了陈国,所以陈国也彻底认输了。于是在鲁隐公执政的第七年,也就是郑国打败陈国的第二年,陈国决定向郑国求和。
五父到郑国求和,并结盟
陈国的陈桓公决定向郑国求和,这也是实属无奈之举。因为打又打不过人家。向郑国求和郑国如果能够答应已经是非常好的结局了。
其实这时候的陈国已经非常被动了,这就叫做敬酒不吃吃罚酒。人家满怀诚意的向你请和的时候你不答应,现在把你揍了一顿,你到自己去求和了。
此次去郑国求和,最佳人选当然就是当初建议陈桓公答应郑庄公求和的五父。五父带着陈桓公的求和任务到了郑国。郑庄公当然是答应了陈国的求和。并且在本年的十二月和陈国举行了结盟仪式。
陈及郑平。十二月,陈五父如郑莅盟。——《春秋左传》
结盟仪式是五父代表陈国参加的。并且在本月的初二就在郑国,五父和郑庄公举行了陈国和郑国两国结盟的仪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五父是一个非常具备外交才能的人。办事效率是很高的。
观人于忽略,五父结盟时心不在焉
我们前文书说过,春秋时期两国结盟,在举行结盟仪式的时候,需要宰杀牲口,然后参加结盟的人,都要喝一碗牲口的血,牲口中以牛为最高礼仪规格,猪次之,最低等的是狗。我们后人对这样的做法叫做歃血为盟。
就在郑国和陈国举行结盟仪式歃血的时候,郑国的大臣一个叫泄伯的人,他突然发现五父有些心不在焉。
壬申,及郑伯盟,歃如忘泄伯曰:「五父必不免,不赖盟矣。」——《春秋左传》
我们看这就是一个非常高明的识人手段,古人讲究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尤其泄伯,五父这些久居朝堂的重臣,更是说话做事都是滴水不漏的人。
五父这种高人一个细微的心不在焉的神情就被泄伯捕捉到了。我们说这种识人的方法就叫做观人于忽略。忽略说的就是一个人不经意间暴露出来的神情,或者言谈举止。
这种不经意间暴露出来的神情和言谈举止绝大多数都是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因为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伪装的。
虽然我们提倡一个人要真诚率真,但是试问这个社会能够完全做到真诚率真的人能有几个?尤其是成年人的世界,在这个复杂的人情社会,不能够灵活多变,左右逢源基本上是吃不开的。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都披上了一层伪装,如果你只根据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来判断人,那你得出的结论就相差太多了。
泄伯通过观人于忽略,发现了五父在歃血的时候心不在焉。一个人心不在焉往往都是内心有事,而且还不是小事。只有很难办的事才能让一个人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心里也挂记着,表现出来心不在焉的神情。
泄伯通过五父心不在焉的神情判断出来,五父遇到难事了,并且要遭遇灾祸。那么泄伯判断得准不准呢。这个我们在后续的讲解中会提到。请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