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里的这个小故事,道尽了人性的复杂,每次看后都觉得五味杂陈。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卫国,有一个史称卫宣公的人,荒淫无道。
在春秋左传史实记载中,很多的国君都被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而关于卫宣公,却笔墨颇多,可见其行过的荒唐事何其多。
这里,只就这个具有延展性的故事情节作以陈述。
起初,卫宣公纳娶了庶母,先王的美艳妃子夷姜,生下伋子,伋子作为嫡长子,自然而然成为世子。
伋子初长成人,准备娶亲,联姻了齐国的公主宣姜,按当时的礼仪,千里迢迢异国他乡而来的新娘,需先安置在宫外筑营地,等待大摆喜筵,而节外生枝的狗血情节就发生在这个当口。好色的卫宣公垂涎宣姜美色,借伋子出使他国之机,在黄河边筑新台,不顾伦理纲常强娶了未过门的儿媳宣姜。
这样的荒唐事,即使放在现代也绝对算得上丑闻了,在民风淳朴的古代更加是惊世骇俗,但那时人心挚朴淳厚,这件事情随着给伋子另娶,在当时风平浪静地翻篇过去了。
那个年轻貌美阴差阳错嫁给卫宣公的宣姜,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朔,公子朔野心毒辣想图谋皇位,便与母亲宣姜密谋要陷害伋子。利欲熏心的宣姜开始苦心为自己及儿子的王位谋划起来,两人不断制造事端在卫宣公耳边谗言陷害,卫宣公老迈昏聩,也开始厌恶起那个无辜的嫡长子来,苦于伋子仁孝至诚毫无过错,并且在国中素有人气,无法贸然废除他的世子之位,于是便设计派伋子去往他国,准备在莘野,伋子乘海登陆的必经之地暗设埋伏,以便将其杀害。
一波三折,事到临头,宣姜动了恻隐之心,心有不忍之意,暗地将密谋计划告诉给了另一个儿子公子寿,想让儿子劝伋子就此逃走完事大吉。公子寿宅心仁厚,闻听消息,赶紧跑去通风报信,劝说伋子快快逃走,伋子却义字当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言称父要儿死、君要臣死于情于理无可逃避,决定慷慨认命赴死。
公子寿不忍伋子无辜被害,无奈之下假意送行,将伋子灌醉,然后自己换上了伋子的衣服装扮,驾船先行而去,准备代其赴死。伋子夜半酒醒,明白原委后驾船猛追,赶到时,公子寿已经被假扮的强盗所害,伋子悲愤交加,亮出身份,明言自己才是那个他们要杀的人,终究也被杀害。
奉命行凶的刺客们提着两个人的首级,来到了卫宣公那里赴命领赏,卫宣公如梦方醒悔恨交加,不久气绝身亡。
诗经中有一首诗,一首平淡无奇的小诗,据说就是因为这个典故而写下的,诗中隐晦地表达了当时的卫国人民,对这两个无辜争相赴死的年轻人的怀念惋惜之情:
二子乘舟,泛泛其影,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