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之地文化发达,这是为什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也是齐、鲁两地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从周初分封的格局来看,齐、鲁两国都是西周王极为常重视的封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丧失了昔日的权威,两国文化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自的区域性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齐鲁文化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对整个中华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地域文化视野

1、齐文化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多个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构成的。自古以来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民谚。这些都源于中华文明历史的悠久、土地的广阔。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又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性格。《逍遥游》篇中的宋荣子、《则阳》中的季真、接子皆为齐国的稷下先生,连书中频繁出现的南郭子綦也据传为齐人。《天下》篇中还着重论述了宋鉼、尹文、彭蒙、田骈、慎到等诸多稷下先生的学说。可见齐国是庄子视野中极为重要的区域之一。《列子·皇帝》篇中曾明确记载列子适齐的记录,因此对于齐国的记述较为真实可信。

列子的地域文化观与庄子基本保持一致,《列子》中的齐国也沿袭了《庄子》中的大国形象。齐人的机智善辩人尽皆知,管仲是便齐人中智者的代表,曾多次凭借自己的机智化解了危机。《韩非子·说林》中记载管仲曾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去冬反,迷失了道路,管仲于是令人放行老马,随着老马找到了回去的路,这便是为世人熟知的“老马识徒”。齐人不但有机敏的大脑,能言善辩的利齿,也有刚直英勇的顽强,齐人之勇多集中在《吕氏春秋》一书中。

2、鲁文化观

鲁国是先秦列国中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不仅由于其在周初封国中的特殊地位,还因为它是儒墨两大当世显学的共同发源地。张口

即离不开“先王”、“先君”,是鲁国浓重的宗周礼乐文化传统的体现,文王与周公在鲁人心中的地位之高,无人可超越。鲁人对于周礼的遵循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韩非子·外储说》中讲到孔子侍坐于哀公,席间有桃和黍,孔子先吃黍而后吃桃,因为黍是专用来粘桃上的毛,而不是用来食用的,因为左右皆笑之。孔子的德治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的,孔子治鲁三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长期的德治政策的影响下,鲁人普遍变得崇尚德义。鲁人多訾说明当时鲁国人普遍重名节,谨守道德底线。鲁人崇尚的德义还包括重要的一点——信义。

“信”为儒家思想五德之一,是儒家文化的精粹所属,这一点在鲁人的身上显现的十分及时。《吕氏春秋·观表》中记载:郈成子过卫时曾受到右宰谷臣的热情款待并赠予了玉璧,不久后右宰谷臣遇难,郈成子便赡养他的妻子,待孩子长大后将璧玉归还。

二、齐鲁文化观之成因

1、风格迥异的齐、鲁文化

《史记》与《汉书》成书年代都远在诸子之后,综合《史记》、《汉书》中的记载,可见齐与鲁确实分属两个民俗区,其地理环境、民众性格、风土风貌均不相同,本身的文化特色也是迥异的。

在经历了秦朝的大一统与汉的长期统一管理之后,齐、鲁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特性,那么追溯到先秦时期,齐、鲁文化分野的局面应该是更加明显的。齐文化具有很强的变通性,一切以实用、有利为准,正如《管子·正世》中所说的:“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而鲁文化却相对保守。

这种鲜明的差异性表现在经济结构上,齐为创新的工商型经济,鲁为保守的农耕型经济。管仲之时,施行“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措施,进一步确立了农工商各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齐重工商成为一条基本的国策。临淄城更成为了云集天下商贾,招徕天下之财的大型商业城市,是当时我国东方最大的经济中心。与之相对应的是鲁国长期以来的重农抑商。

稷下学宫的建立和发展使得齐国成为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场所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是齐国开放思想下的产物。相较于齐学百家争鸣的兼容性,鲁国的思想文化领域相对单一。鲁国是宗周礼乐文化传统的忠实践行者,《礼记·明堂位》中就提到在礼乐方面,天下皆取资于鲁国。鲁国对于礼乐传统有着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周礼乐在鲁国得到了最完善的保存。礼乐文化直接孕育了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毕生以“复礼”为追求。

在孔子及其弟子的宣传下,儒学开始在鲁国盛行。倡导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也只有在鲁国这片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上才能得以生发、壮大。

2、大争之世下的齐鲁文化

春秋战国是中国早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诸侯争霸,纷争迭起,强势竞争,强者生存,一言以蔽之,就是“大争之世”。在春秋长达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旧秩序的封闭窒息被打破,铁器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而生产力的革命直接催发了生产关系的革命。

在这种强势竞争的大背景下,功利性、实用性的齐文化显然更适合生存,更富有竞争的活力和优势。齐文化中发展经济、崇尚武力的内容,实用性和变通性的特点都更符合当时各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鲁国宗周的礼乐文化传统尽管在周初经历过短暂的辉煌,但终究无法适应时代的转换。

三、齐鲁文化发达的溯源

1、齐鲁两国人才的社会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着周朝政治、文化环境,同时也对齐鲁两国产生重要影响。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促进了齐鲁文化的繁盛,也促进齐鲁两国众多人才出现。齐鲁两国的文化渊源不同,彰显出不同的文化特色。齐国文化由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三种文化结合而成。鲁国的文化以周文化为主,夹杂一些殷商文化。因此齐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兼容的特色,齐国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鲁文化烙守周礼,使鲁国文化具有保守特性。齐国开放的统治政策,使得齐国文化具备开放的环境,齐国的文化具有兼容开放的文化特色。

齐国能够博取众家之长,吸收各家先进文化,也有利于齐国从中选拔贤能的人刁一。齐国有尚武的文化特色,这是继承了东夷文化特点。尚武文化特色使齐国注重军事发展,军事人才众多。鲁国文化体现农耕文化的守常性,尊儒尚礼。从齐鲁两国封国之初,鲁国环境优于齐国,鲁国继承了周朝礼乐制度,创造出鲁文化和众多鲁国人才。齐国统治者鉴于齐国环境艰苦,刺激齐国更加励精图治改变统治政策,创造出了齐文化和众多齐国人才。

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对于一个地区文明具有重要影响,而环境对于该地区人才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2、社会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对于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宽松的政治环境促进人才发展;专制压抑的政治环境会阻碍和摧残人才。齐国的政治环境可以概括为“尊贤尚功”。鲁国的政治环境可以概括为“尊尊亲亲”。鲁国传承了周朝的宗法农业社会,秉承周朝礼仪制度。鲁国受农耕环境的影响,鲁国人生活以定居为主,这种安定的生活方式与礼乐文化相得益彰。鲁国这种稳定生活方式适宜礼乐文化生长,鲁国将礼乐文化作为国家政治统治的依据。

结语:

齐文化如同写意水墨,自由挥洒、无拘无束;鲁文化则如工笔重彩,细致缜密、富丽华贵。齐文化又如丝竹管弦,清丽婉转、活泼灵动;鲁文化则如黄钟大吕,闳约深美、源远流长。鲁国国力虽不及齐国,不意味着鲁文化不及齐文化。实际上鲁文化在进入汉代之后才开始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鲁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不仅在中国人的性格塑造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东亚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齐文化、鲁文化是从同一条母根上孕育成长起来的两枝风格迥异的文化,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参考文献:

《春秋左传注》

《诗经今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3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