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理解与练习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

《孟子》简介

(一)作品简介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书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东汉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赵岐曾于《孟子题辞中》评价道:“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二)作者生平

孟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三)一曝十寒

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告子上》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做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弈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后人将孟子所说“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一、原文阅读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②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③。”

孟子曰:“是焉④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⑤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⑥之曰:‘往之女⑦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⑧!’以顺为正⑨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⑩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请解释文中标序号的词语。

①诚:

③熄:

⑤命:

⑦女:

⑨正:

②大丈夫:

④焉:

⑥戒:

⑧夫子:

⑩由:

道:

移:

淫:

屈:

答案:①诚,真正、确实。②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③熄,通“息”,停息、平息。④焉,怎么、哪里。⑤命,教导、训诲。⑥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⑦女,通“汝”,你。⑧夫子,这里指丈夫。⑨正,准则、标准。⑩由,遵从、遵循。道,道路。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迷惑。移,使……改变/动摇。屈,使……屈服。

2.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请写出文中“之”的用法及意思。

(1)丈夫之冠也

(3)父命之

(5)戒之曰

(2)女子之嫁也

(4)往送之门

(6)居天下之广居

答案:(1)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同(1)。(3)代词,代指行冠礼的男子/代指出嫁的女子。(4)到。(5)代词,代指出嫁的女子。(6)助词,的。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文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据;“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答案:D,“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运用了比喻论证。

5.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示例:这句话出自《孟子》,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迷惑乱心;在国家和民族利益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6.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参考答案:公孙衍、张仪虽然身居高位,权倾天下,遵从的是“妾妇之道”,以顺从君主为原则,丧失了其独立人格,仁义道德尽失,所以孟子认为他们不配称为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应以仁义道德为本。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块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坚守仁义。无论身处什么境遇,都不改变志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二、对比阅读

(一)

《富贵不能淫》

《何谓大丈夫》

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曰犀首,亦以谈说显名。其余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徒,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而仪、秦、衍最著。

孟子论之曰:或谓:“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扬子《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馀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①而鸷②翰③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难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①凤鸣:这里指凤的叫声。凤,传说中的神鸟名。②鸷(zhì):凶猛的鸟。③翰:鸟的羽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必敬必戒

(3)是恶足为大丈夫哉

(2)富贵不能淫

(4)圣人恶诸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2)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3.文中的“岂不诚大丈夫哉”在文中表述为“岂不大丈夫哉”,你觉得那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强烈?为什么?(2分)

4.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哪些标准?(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3分)

5.近日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消息,一位父亲看了女儿的课本,发现《富贵不能淫》一文中有“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位父亲觉得这句话是在误导青少年,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根据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1)谨慎。(2)使……惑乱/迷惑。(3)怎么,如何。(4)憎恨,讨厌。

2.(1)男子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2)哪种人才倒是有才,但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才能!

3.文的表达效果更强烈,因为文多了一个加重肯定语气的“诚”,由此可见景春对张仪、公孙衍是大丈夫这个观点深信不疑,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张仪、公孙衍的崇拜。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示例:不认同。因为孟子是用“妾妇之道”作比,表明公孙衍和张仪就像女子顺从丈夫一样顺从君王,没有独立的人格,称不上真正的“大丈夫”,因此《富贵不能淫》一文并米有宣扬所谓的“妾妇之道”,这位父亲的理解不够全面。

参考译文:

张仪与苏秦都以合纵、连横的政治权术游说各国,达到富贵的高位,使天下人争相效法。还有个魏国人公孙衍,名号犀首,也以能说会道著称。其余的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流,纷纭而起,遍于天下,务必以诡辩诈术一争高下,多得举不胜举。然而还要数张仪、苏秦、公孙衍当时名声最为显赫。

孟子谈论他们说:有人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一怒而使各国诸侯恐惧,安定时又能使战火息灭。”孟轲说:“那怎么能称得上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大丈夫!君子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就与百姓一起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权势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能叫做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杨雄在《法言》中说:有人问:“张仪、苏秦学习鬼谷子捭阖之术,推行纵横之说,分别使中原地区得到了十几年的安定,是这样吗?”我说:“他们都是诡诈之人,圣人对他们深恶痛绝。”那人又问:“读孔子的书,行苏秦、张仪之事,如何呢?”回答说:“这就好像听起来有凤凰美妙的鸣叫声,却长着一身凶禽的羽毛,糟透了。”再问:“那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不也做过这样纵横捭阖的事吗?”回答说:有动乱但不解除,子贡对此感到羞耻。游说但没有得到钱财和高位,张仪、苏秦对此感到羞耻。”又有人说:“苏秦、张仪能不蹈前人覆辙,也算是卓越的人才吧?”回答说:“上古时对于品行不端的人,舜帝拒斥他们。能说不考虑人才吗?那种人才倒是有才,但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才能!”

(二)

《富贵不能淫》

《海瑞》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其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②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nǎnɡ)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tuó)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发。⑤橐,布袋的一种。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是

B.得志,与民由之由:遵从

C.御史诣学宫诣:到

D.属吏咸伏谒咸:都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倒悬之父命之

B.独行其道其迁淳安知县

C.以顺为正者台谒当以属礼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昨闻海令为母寿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展开,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文中,孟子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C.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文中“大丈夫”的标准和“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文通过“布袍脱粟”“艺疏自给”和胡宪宗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5.包拯、海瑞在民间被称作“包青天”“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两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A

2.A(两个“之”都是代词,代指“他”。B均为人称代词,但一个代指他,一个代指海瑞。C介词,把;介词,拿、用。D动词,算作、算是;介词,给、替。)

3.B(甲文中孟子通过类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蔑视。)

4.(1)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独自走自己的道路。(2)昨天(我)听说海瑞县令给母亲做寿,(只)买了二斤肉。

5.示例:文中孟子认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补鞥去”;文中海瑞做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都是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形象。即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秉公执法,执政为民。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三)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与元九书》(节选)

[唐]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

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仆,谦辞,称自己。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往送之门,戒之曰戒:告诫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正:准则、标准

D.得志,与民由之由:缘由、理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怒而诸侯惧学而不思则罔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C.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

3.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颔联引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的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下列对《与元九书(节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喻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参考答案:

句意: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在这里是“遵从”的意思。

A.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B.副词,表反问,难道。C.结构助词,的。D.代词,代指“自己的”。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一改上文伤感低沉的格调,表现出乐观豁达、昂扬豪放的情怀。选项中“语多激愤,格调沉郁”有误。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一味顺从君王意志的公孙衍、张仪之流,选项中“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表述错误。

作者写讽喻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义”。所以选项中的表述错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