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成语典故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即鲁庄公十年(前年),涉及到的人物有鲁庄公、曹刿等。
原文如下: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一鼓作气”,直译为古代打仗时,第一次击鼓时的士气最为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春秋初期,中原列国之中以郑国、卫国、宋国等实力强大,而在东方则以齐、鲁最为强劲。然而到了鲁庄公时期,齐国的势力渐渐超过了鲁国。庄公九年,齐国爆发内乱,寄居莒国的公子小白随即赶路回国,另一方面鲁庄公同样发兵护送寄居鲁国的齐国公子纠回国即位。虽然期间管仲曾半路截杀公子小白,但最终还是被公子小白抢占先机,并被齐国正卿高傒迎立为国君。
为了帮助公子纠争位,鲁庄公发动了伐齐之战,史称“干时之战”。此战,鲁军打败而归,鲍叔牙写信给鲁庄公威逼要让鲁国杀公子纠而遣返其老师召忽、管仲二人。最终公子纠被杀、召忽自杀、管仲被囚返回齐国后,随即被委以政事。
次年,齐桓公让鲍叔牙统帅齐军伐鲁,双方在长勺(今莱芜,鲁中山脉唯一的缺口)发生交战。在交战之前,鲁人曹刿见到鲁庄公,阐述了自己对此战的预判和见解,并得到随行督战的机会。
由于干时之战的胜利,齐军上下普遍弥漫着对鲁军的轻视,齐军很快击鼓冲锋,发起了声势汹涌的进攻。然而面对兵强马壮的齐军,曹刿建言固守阵地,只有弓弩手射击以稳住阵势。齐军进攻受阻,无法冲破鲁军防线,只得撤兵休整并伺机进行下一轮冲锋。循环往复到了齐军第三次冲锋之时,齐军上下均以为鲁军怯战,且由于遭到前两次挫败,故而进攻势头远不如之前。曹刿见有可乘之机,立即建议鲁庄公发动反击,鲁庄公亲自擂动战鼓,发号施令,鲁军先前遭遇齐军挑衅,此刻早已摩拳擦掌,士气大盛之下击溃了齐军。
齐军溃败之后,曹刿制止先是制止鲁军追击,待观察到齐国溃军的车辙、兵器旗鼓混乱不堪,才建议发动追击,将齐军赶出了国境。事后鲁庄公询问曹刿此战鲁国获胜的原因之时,曹刿给出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的旷世名言。曹刿论战的故事也因此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1、长勺之战后,齐桓公乃至齐国遭遇了一次少有的挫折。此战之后,齐桓公逐步调整和改变了自己的争霸方针,转而谋求与鲁国修好。数年之后,齐鲁息兵言和,此后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多次会盟诸侯,而鲁国国君通常都会前往会盟。
2、曹刿在《左传》中出现过两次,他下一次出现是在长勺之战的13年之后,这说明曹刿曾长期活跃在鲁国朝堂之上。另外这一次曹刿主要是谏阻鲁庄公前往齐国观看看祭祀社神,但实际上是鲁庄公同齐大夫高傒签下盟约后,定下了迎娶哀姜的婚事,鲁庄公意欲亲自到齐纳聘礼,此时齐鲁两国关系已经十分融洽。
1、长勺之战,曹刿拖垮齐军士气需要有两个现实条件。一是齐鲁两军的自身素质相差不大,否则齐军在前两次冲锋中冲垮了鲁军阵线,鲁国必败;二是春秋初期延续了西周时期诸侯按照周礼进行阵战传统,否则齐军如若不正面硬刚,战争结果则未可知。
2、鲁庄公晚年,其弟弟庆父势力做大,并且与哀姜关系亲密。庄公死后,庆父在鲁国与哀姜合谋,先后杀害两代国君,时人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后来庆父在被遣返的路上自缢而死。作为从犯的哀姜由此成为众矢之的。此时的齐桓公早已称霸中原多年,以秉承礼法、尊王攘夷自居,自然无法容忍自己公族之女的弑君等行径。于是齐国责令邾国将隐匿其国的哀姜引渡回齐国,并于途中将她杀死,并将尸体交由鲁国处理。鲁国惧怕齐国,仍然以夫人之礼下葬哀姜。
1、公元前年,此时的亚述帝国不仅占据了两河流域和迦南地区,甚至将势力越过西奈半岛直抵古埃及。
2、此时盘踞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吕底亚尚在发展之中,还未达到顶峰。在吕底亚的西侧遍布古典希腊城邦的殖民地。
3、此时的亚平宁半岛南侧和西西里岛同样是希腊人的殖民地,但中部的罗马已经进入王政时代,并且处于第二任国王努马·庞皮利乌斯(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统治时期。努马则创立了罗马宗教制度,对基督教国教化之前的罗马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作为西亚腓尼基人的后裔,北非迦太基人已经发展起来,并占据了地中海西侧的大量海岸线。
4、曹刿论战所处于的公元前年,中美洲玛雅文明正处于前古典期(又称形成期)的中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