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黄帝内经脉势辨春秋三指诊沉浮

写在前面

应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医院或诊所看病的时候,西医用听诊器为我们检查病症,而中医则是以脉诊的方式来辩症。当然,不管是什么方式它只是辨别症状的其中一个参考部分。

脉诊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晋朝,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为《脉经》;后来有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脉诊又叫切脉。

在《黄帝内经》中脉诊作为辩症的基础,贯穿始终。与望、闻、问一起成为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好懂,但切脉最难,为懂得其中的奥秘,小编拿自己的脉象来尝试,学着老中医的样子,手一搭,三指一按,开始感受脉搏的沉浮~

浮、沉、迟、数、虚、实、洪、细、弦、紧、滑、涩、促、结、代、缓、濡、弱和微是哪一种呢?位置对了,数正常,所以形、势尚好

......

虽然假装很懂的模样,小编还是真实的告诉大家,诊脉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太难,没有一位有经验的师父带,没有经历过实践的积累,怎敢说懂呢?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黄帝内经》中脉诊这个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脉诊最佳时间是清晨

夫脉者,血之府也,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

黄帝问,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脉是血液汇聚的地方,而血液的循环依赖气的统领。

长脉——气血顺畅;

短脉——气血不足;

数脉——内心烦热;

大脉——病势发展;

上盛——胸满气喘;

下盛——腹部胀满;

代脉——脏器衰微;

细脉——正气衰少;

涩脉——血少气滞;

弦脉——气血已绝;

四时变化,脉之相应

岐伯说: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

岐伯说,人的脉有的时候与四时变化相反,血气胜精气盛,血气消耗精气就会不足。按四时来说,脏气旺盛,脉气有余,血气消耗,邪气就会侵犯,由此不相应引发的病症叫做关格。

接着黄帝又问啦,脉象是怎样顺应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呢?

岐伯回答:诊脉的要领在于阴阳,阴阳借五行而生,它生成的法则就是四时变化的规律。

春——阳升阴降,脉象圆滑;

夏——阳盛阴衰,脉象盛大;

秋——阴微生阳微降,脉平稳;

冬——阴旺盛阳衰弱,脉象沉浮下垂;

脉象与疾病

黄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黄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黄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

在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中,他们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分别说明了诊出心脉、和胃脉的表现和病症的关联。

心脉——当脉劲急——腹部出现问题(心与小肠想通)

胃脉——脉象实——腹部胀满

胃脉——脉象虚——出现腹泻的症状

写在最后

以上便是关于诊脉最基础的解析,当然我相信这样简单的梳理,并无法解答许多人对中医脉诊的疑问。

可是我想,古人能通过三指诊沉浮辨别病症,能以脉势来推论病情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事情。何况它并非玄乎其玄,它也有完整的体系、理论基础、事实依据,以及历史的验证,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

所以,在接下来的浅读《黄帝内经》的专题内容中,小编将不放弃对脉诊的探索,欢迎大家评论,一同探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