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简单8个字,却少有

我们常常在宫廷电视剧中看到太监宣读圣旨,总拿“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但是基本上没有读对的。

其实这句话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才出现,而且也不是这样断句的。据史料记载,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其中一座规模最大的朝会大殿,取名为“奉天殿”。这是朱元璋和大臣们议事的地方。

为了向人们昭示他登上皇位是奉天的旨意,进一步阐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他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奉天法祖”字样。

而且还写了《御制纪梦》一文,说自己梦游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

目的是为“奉天承运”找到了事实根据和理论基础,朱元璋便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所以他颁发的诏书前面都要加上“奉天承运皇帝”六个大字。

至于后边的“诏曰”二字,是不能与“皇帝”断在一起的。也许是后人为了念的方便,便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从中间断开,这就是电视剧中常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了。

清朝沿用明代的称呼,因为也想表明满清发祥地盛京也有“奉天府”,它的皇帝也是天命所系。

所以清朝皇帝发诏书也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大字,一直用到辛亥革命宣统皇帝退位才结束。由此可知,明代以前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纯粹是无稽之谈。

在中国古代,帝令并不都称为“圣旨”。据《中国圣旨大观》一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别称作“命”、“令”、“政”,直到宋代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

圣旨的开头语也不全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历朝历代各有其别:唐朝时,圣旨开头语多是“门下”两字。

因为圣旨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圣旨,开头语便是:“门下,天下之本……”。

也有用“朕绍膺骏命”、“朕膺昊天之春命”等词作开头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

那么这8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奉的意思是遵从,奉天也就是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

它来源于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独见。故神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

所以就语法角度而言,这里的“奉天承运”是用来修饰皇帝的。

“承运”是说承“五德”转移之运。“五德”之说源于邹衍的“五德始终说”,邹衍作《主运》篇,认为五行按一定顺序相克相生: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

以土德王的黄帝被以木德王的夏取代,夏又被以金德王的商所克,商被以火德王的周取代。朝代的更替都是应“运”而兴。

这种“运”与一般人无缘,只能由创业的帝王或继位之君来体现。班固之父班彪曾著《王命论》,专门论述帝王的“世运”,或者叫“运世”。

他认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深入民心,不可动摇“,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故百姓起事失败,王莽窃权诛灭。

同时还论说刘邦兴汉,有“帝尧之苗裔”“体貌多奇异”“神武有徵应”“宽明而仁恕”“知人善任使”等五大特点,天命加以人事,才造成帝业。

读者们,关于这8个字,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