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婚礼的习俗和风气非常不好,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尤其是在亲迎这一阶段中渐渐“变了味儿”,那周朝作为我国历史中最久的朝代,在那个时期对于婚礼的筹备和举办都是有着严格要求的。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夏商周三朝所经历的时间无疑是最久的。而周朝在长达八百余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许多大事件,尤其是周平王东迁洛阳,更是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拉开了大幕,各诸侯间也是战争不断。发动战争就要有人口储备,那在周朝时期的婚礼有什么讲究吗?“六礼”分别代表了什么?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周朝对于婚礼的准备与仪式吧。
婚礼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古代对于婚礼的筹备与举行是十分看重的。史书《礼记·昏义》记载道“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而周朝的婚礼程序更是繁杂隆重,其一个完整的婚礼包括了婚前之礼、婚时之礼和婚后之礼这三个部分。对周代婚礼程序记载最为详细的《仪礼·士昏礼》,提出了“六礼”,这六礼包括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除了最后一个亲迎是婚时之礼的程序外,其余”五礼“都是男女双方婚礼之前必须要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一、纳采。这是“六礼”中的第一个程序。首先男方要请媒氏向女方通传信息,用来表达希望与女方女子为婚配对象的意思。《仪礼·士昏礼》开篇就提到了:“昏礼。下达,纳彩用雁。”这“下达”就是纳采的前奏,只有男方家请婚得到准许之后,才有后面的纳采之礼。通俗点来说也就是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得到了女家同意之后,男方家再让使者送上大雁作为见面礼。所以这一做法也跟现在差不多,只不过不是送大雁而已。
二、问名。问名就是男家派遣使者询问该女子的生年月日及名氏。《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第一,问女子的生年月日,与男方的生辰进行占卜,测吉凶,看看这桩婚事是否顺乎天意,在古时不单单只讲究门当户对,生辰八字不和也是最为忌讳的。第二,还要问清女方的姓氏和名,看她是否在通婚范围之列。因为周代实行的是“同姓不婚”的制度。
三、纳吉。就是男方得知女子的生辰八字后,如果与男方的生辰八字相合,那之后就会在宗庙卜告祷祝,预测婚姻凶吉,若获得吉兆,便再派使者带着大雁到女家告知归卜结果,女方如若表示“不敢辞”,那么这桩婚事就可以定下来了。如果卜得的结果是凶兆,那则婚事就会作罢。《仪礼·士昏礼》载:“纳吉用雁,如纳采礼。”
四、纳征,也称纳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表示就是给女方下聘礼,就是议定婚事以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仪礼·士昏礼》郑玄注云:“徵,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而在周代,只有通过纳征而娶来的女子才可以称为妻,没有通过纳聘即娶来的女子就算作妾,“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所以纳征是婚姻成立的关键环节,经过这项礼仪,婚事才算正式订定,双方一般不得反悔。
《仪礼·士昏礼》载:“纳征,玄纁束帛、俪皮”,意思就是说周代男方用黑色和浅绛色的皮帛当彩礼送给女方。但是在周朝,男方下聘礼和女方索要的彩礼都必须按照其当时身份地位的等级来进行,不能越礼。《周礼·地官·媒氏》载:“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这是平民百姓结婚时纳征的标准;前面提到的玄纁束帛和俪皮其实只是士大夫阶层纳征的标准;诸侯聘女还要加大璋,天子则加谷圭。
五、请期。请期是在纳征之后,男方家选定好结婚的良辰吉日,随后派使者带着大雁到女家,征得女家同意的仪式。《仪礼·士昏礼》载:“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所以到了这一环节基本婚事就算是成了。
最后的亲迎也就是新婿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的仪式,而这一礼节也是从周朝之后才广为流传的礼俗。所以在周朝时期对于婚礼的礼节还是极为重视的。大家对于古代的婚礼制度还有什么其他的补充可以在评论区中分享给大家哦。
本文由你以前所不知道的历史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