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研究公羊学的徽派朴学大师,也是孔

孔广森字众仲,号撝约,又号顨轩,山东曲阜人。他是孔子的第六十八代孙,祖父是衍圣公孔传铎,父亲是户部主事孔继汾。

时人记载他“生而颖异,”十七岁就考中举人。他后来跟从戴震游学,“尽传其学”。经史训故,沈览妙解,兼及六书九数,靡不贯通。成为徽派朴学的传承者。又曾师从桐城姚鼐门下,被其师称作“以孔子之裔传孔子之学,虽康成犹不足以限之”。

考中进士后,他成为翰林院检讨。当时孔广森年少入官,翩翩华胄,京城中的名流一时间争相逢迎,与他交往。但孔广森性格比较内向,不热衷于交际,只是以闭门著述为乐。他以老母生病为由,回家筑仪郑堂,读书其中。意思是追慕郑玄。这段安稳的岁月没过多久家里就出了大事,孔广森的父亲因写了一本书里有问题而被族人起诉,而且要被流放的塞外。孔广森没办法就抱病到处借钱给父亲赎罪。不久,父母先后去世。他自己也因操劳成疾和悲伤过度而死,死时年仅三十五岁。

孔广森生平涉及的研究领域很广,但主要着力于《春秋公羊传》和《大戴礼记》。他认为,“昔夫子有帝王之德,而无其位,乃以其治天下之大法,损益六代礼乐文质经制,发为文章,以垂后世,---托之《春秋》。今将祛其所惑,归于大道,乃辄因原注,存其精粹,删其支离,破其拘窒,增其隐陋,成《春秋公车通义》,冀备一家之言。”

在清代今文经学发展史上,孔广森的《公羊春秋经传通义》是第一部以“公羊传”为名的著作,但此书却并不是公羊学的一家之言,而是一部“通义”性质的著述。该书并不墨守公羊学家法,而是主张兼通三传,甚至六经及其子史之说,在治学方法上还带有乾嘉汉学重视文字训诂的特色。而他探求的“通义”不过是孔子著《春秋》的“新意”。

孔广森不信何休黜周王鲁,主张尊周而行文王之法,并基于代表周制的文王之法,损益先王旧制以立《春秋》王法。此《春秋》王法实为后世立法,有待新王继周受命而起。此与董、何以《春秋》当新王之说,有异曲而同工之效,明此可正学者以其未传孔子改制义之误识。

《公羊春秋经传通义》肯定"人情"的价值,呼吁发挥"亲情"的作用;援引《孟子》,提倡民本思想;持有发展进步的历史观,鼓励面对社会危机应灵活应对,实行"行权";质疑"灾异""祥瑞"学说,在训诂、考据背后包含了丰富有益的思想资源。

另外,他还著有《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此书是清代《大戴礼记》最重要的注疏之一。其解经方法集中在广收异本、校勘文字,读破假借、释义简明,考辨史实、详解制度等方面,为《大戴礼记》提供了简明的读本。其思想成就则体现在"缘情制礼,上下不援"的礼制观、"外内合一,勿虑难治"的修养观、"进贤退不肖,损益因时"的治世观等方面。

在乾嘉时期,骈文出现了复兴局面,名家迭出。其中孔广森的骈文自觉取法六朝,姿态清丽,气势疏朗。在创作理论上,孔广森主张骈散并重,不宜歧视,崇尚六朝骈文,以之为正宗。在具体创作中,孔广森得心应手地使用骈文表情达意,把它应用于各种场合,其骈文优美的形式已经具有了独立的美学价值。他著有《仪郑堂骈俪文》三卷。学者汪中读之,“叹为绝手”。

孔广森还精于算数,写成《少广正负术内外篇》六卷。其他经学领域尚有《诗声类》十三卷,《礼学卮言》六卷,《经学卮言》六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