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从此,历史发生了变化,年间社会动荡,诸侯争胜,相互间的征伐使统一的西周四分五裂,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的秦国因地处西周本土,所以秦系文字仍沿着周文字的轨迹发展,而东方各国的文字却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地域书风。加上毛笔、简、牍、帛等各种书写工具和材料的广泛应用刺激着书体的嬗变,因而使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艺术形成了绚烂多彩的局面。
新品篆书名品.散氏盘毛公鼎中山王碑石鼓文秦泰山刻石峄山碑三坟记袁安袁敞碑祀三公山碑京东¥购买已下架中山王譽鼎春秋之初,承袭西周晚期的书法风格,各国的金文相差不大,但笔画逐渐变得纤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风格的差异越来越大。如春秋战国时期徐国的《王孙遗者钟》结字细长,线条柔美;中山国的《中山王譽鼎》字体修长而多具装饰意味;越国的《越王勾践剑》更是装饰化书法的典型,其字在纵势上展开,以鸟虫为装饰变形的手段,曲折盘绕、婀娜多姿,富有图案之美,世称鸟虫篆。与修长而装饰意味浓厚的字形相反,楚国的《楚王舍酓鼎铭》结字取横势,笔画起止多取笔意,有写的意味,从中可以见到同期简、帛书影响的痕迹。在各国地域色彩愈趋浓郁的情况下,秦国等国的金文却保持着周金文的传统风格。如《秦公敦》,笔画遒劲而委婉,结构紧凑而严整,笔画如“玉箸”,上呈《虢季子白盘》的遗风,下开秦小篆的先河;其他如齐国的《陈曼簠》精严工整,为西周金文正统风格的延续。
这一时期的货币文字、兵器文字、符节文字亦当属金文系统,其特色亦多具装饰之美。
越王勾践剑与金文的庞大体系比较,春秋战国时代的石刻文字显得甚为少见,但其已开始形成独特的格局,从这一时期起,锲刻类书法已逐渐由铜器向石刻转移了。在这一时期的石刻书法中,《石鼓文》最受注目,《石鼓文》是刻在十个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内容是记叙游猎、行乐的四言诗,故又称《猎碣文》。《石鼓文》最初发现于唐代,其笔画均整,结字严谨,用笔遒劲圆润,具有这一时期文字的典范性,与秦统一六国后的小篆已十分接近。年,在陕西西安附近秦公大墓中出土的石磬刻石铭文与《石鼓文》如出一辙,且更委婉畅达,笔画也更趋向“铁线”。由此可看到秦系文字由《秦公敦》一《石鼓文》一《秦公大墓石磬刻石》一《泰山刻石》等构成的清晰的秦篆发展轨迹。
秦公大墓石磬刻石春秋战国时期的石刻类书法,广义上还应包括陶刻文字。《秦封宗邑瓦书》是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的具有代表意义的陶刻作品。如果说《石鼓文》先写而后刻,故较完整地保留了书写的原意的话,那么,《秦封宗邑瓦书》则是以锋锐之器直接刻画而成的,在错落而流动的行款及率意而跌宕的笔画中更多地展现了刻画者的情趣。尽管它还具有同期金文中斜向运动的笔画,但因受工具限制,不易圆转,故总体上呈现出以方折笔画为主的形态特征,从中可窥后世《秦诏铭文》的由来,并可视为当时秦篆通行之体的标本。
值得特别重视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用毛笔在玉、石、帛及简牍上书写的朱墨书迹,这直接反映了由篆至隶的书体演进和书写笔法的深刻变化。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这一时期的书写工具——毛笔的制作日渐精良,并在日常社会交往中普遍运用。这一点可以信阳、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的毛笔实物为证,其二是文字使用的频繁促使书写速度的加快和笔画的简约,即所谓“奏事繁多、篆字难成而初有隶书,以趣约易”。其三是帛、简、牍是易得的书写材料,方便了以书写为手段的社会交往。
侯马盟书古人说:“隶书者,篆之捷也。”历史上由古文字系统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便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由篆书至隶书的演进过程中,首先是因为用毛笔快写篆书而出现了草篆。年出土的山西《侯马盟书》和年出土的河南《温县盟书》便是春秋晚期晋国人的手笔,盟书又称载书,是缔结具有契约关系的文书,多以朱色书于呈圭形的玉石片上,这些手迹用笔十分生动,落笔重而起笔轻,侧锋起笔,出锋收笔,圆转自如。由于运笔的圆势运动,形成中肥而末锐、钉头而鼠尾的笔画,极似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收入的古文,也与古代关于蝌蚪文的记载相吻合。尤其是其中强烈的连笔意识和笔画的相互映带,反映了书写速度的加快和用笔技巧的纯熟。因此,“盟书”可称为草篆的标本。
河南信阳楚简在竹木简上书写记事,按文献记载当追溯至商代,但竹木易腐,故迄今尚未发现当时的手写简牍。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简牍是战国时代楚国的简牍,如《曾侯乙墓简书》、《长沙仰天湖楚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河南信阳楚简》等。作为手书墨迹,楚简较晋盟书的用笔更加放松,因简条所具有的狭长的书写空间,故造成左右撑足而字距较大的特殊章法。由于左右撑足,虽字形仍呈长方,但用笔却明显地表现出横势,这种在竹简上书写的章法形式直到汉代竹简也没有改变,并可推断,后来汉碑上的书写章法也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荆门郭店楚简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旗舰店¥47.2购买已下架郭店楚简流传至美国的著名墨迹《战国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也展示了同期竹简上的这种章法形式。如果说楚简上明显的快节奏书写和连笔意识都与“盟书”一样体现了“草篆”的特征。那么“楚帛书”则更多地反映了隶变的迹象。快写、省略、假借、部首的合并均是篆书快写演化成隶书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隶书的形成,则正是依靠这些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当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而普遍运用之时,由篆而至隶的演变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称之为“隶变”。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世的隶书”,故说它已经初具了早期隶书的胚芽毫不过分,更重要的是,《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显示的快速书写动作,说明其时书法已有了相当纯熟的即轻捷又流畅的圆弧拱形笔势运动,虽然早在《侯马盟书》中就有了这种笔势运动,但尚未达到楚帛书中如此纯熟统一的笔法和因其而形成的鲜明风格。在这种运动规律中,可窥以右手运笔的既定生理特征,以及由其影响的隶书笔法发生、发展的轨迹。应该强调指出:“隶变”过程中的这种圆弧形(如画圆圈)笔势运动规律,其后一直保持在中国书法笔法的发展过程中。由篆至隶,由隶至草、由草至行……均与此笔法相关。而在战国时期,当这种有规律的笔势运动得以风行时,古隶之萌生便势在必然了。
隶书萌生于战国中后期,其母体为同时代的各国官方篆书。
青川郝家坪木牍年四川省《青川郝家坪木牍》,简称《青川木牍》)出土震惊中外,经过考证,牍上三行墨书定为战国后期秦武王二年的手迹。它被视为目前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青川木牍》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是竹简书写章法形式的发展。用笔的动势和笔迹清晰地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锋的变化,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字形方扁,横势强烈,作为大篆快写趋向隶书的过渡期作品,《青川木牍》还夹杂着许多篆体字,显示了与其隶变母体——同时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续性。这些都是早期隶书明显的特征。从书体角度而言,《青川木牍》那种简率的用笔意识和参差不齐的天然美感与金文所具有的严整、匀衡对称、凝重等美感已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它已展现了一种与金文审美系统完全不同的书法语言和审美模式。
青川郝家坪战国墓木牍的发现与研究历史青川县文物管理所巴蜀书社9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4购买已下架年发掘出土的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也是战国古隶的重要资料,计枚,有《墓主记》、《日书》等。书风与《青川木牍》小异,但笔意却大致相同,反映了同期古隶共同的特征。由于青川和天水在战国时期都属于秦国本土,故可视为纯粹的战国秦隶标本。
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的,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朱墨书迹,则显示了毛笔在中国书法史上广泛应用的开端。毛笔较之刀刻不仅速度大大加快,且表现能力要丰富得多,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因素。以毛笔直接书写,使书法解脱了与工艺结合的束缚,书者不必再求助他人之手,在独立的书写中,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均能在书迹中充分反映出来。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朱墨书迹的出现,翻开了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