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会盟后,中原各国逐渐由国与国的战争转化为国内斗争,由诸侯兼并转化为大夫兼并,这时在南方长江的下游兴起了吴、越两个强国,从此拉开了吴楚争胜和吴越争雄的序幕。
吴国由吴太伯草创,一直到春秋前期基本上和中原各国交往不多,只是到了吴王寿梦时期,吴国才有了很大的发展。流亡到背国的楚申公巫臣出使到吴国,教吴国人射箭驾车、演习战阵,背叛于楚,并把其子狐庸作为外交官长期留在吴国,作为军事顾问和经济顾间,这样吴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了楚国东南方的劲敌。
楚王害怕吴国坐大,派令尹子重伐吴国,攻下了吴国的鸠兹,到达衡山,又使邓廖率兵侵入吴国,结果几乎全军覆没,主帅邓廖被俘。吴国人趁机伐楚,占领了驾邑,驾邑是个高饶的地方,又丧失了良帅邓廖,因此国人怨恨子重,子重也自觉脸面扫地,遂得心病而死。的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味,四子季札,季札最为贤良,寿梦欲把王位让给季札,季札坚决不同意,甚至要离开吴国。寿梦去世后3年,诸樊又让季札继位,季札拒绝,诸樊继位。诸樊去世前,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并没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把王位传给了二弟余祭,他是想通过兄弟相传,最后把王位传给季札。诸樊死后,二弟余祭即位,余祭去世后,三弟余味即位,余昧在位4年,去世前,欲把王位传给季札,季札逃走,国人遂立余昧的儿子僚。
吴楚几十年间经过多次战争,虽互有胜负,但楚国受到的战争创伤要比吴国大得多。吴王僚率兵伐州来,楚令尹子暇率七国之众救州来,未开战,子暇死于军中,当时的情况是楚军多,吴军少,吴王想退兵,公子光却认为:楚兵人虽多,但是新丧元帅,联军虽多,但不同心,新上任的元帅无威无信,只要吴军努力,必败楚军。吴王听从了公子光的意见,率三军出击,吴楚战于鸡父,大败楚七国联军。吴兵又趁机人那邑,掠夺楚平王的夫人与宝器而归,楚国的司马追之不及,遂自杀,鸡父之战,楚军损失惨重,吴国对楚国的威胁越来越大,成了楚国的心腹之患。楚国新上任的令尹子常,不是整训军队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是调动民众修整国都郢城,可见楚国对吴国已经有了畏惧之心。沈尹皮对此提出批评,认为一个国家要整训出支强有力的军队,出可攻,回可守,执政者必须在内亲国人,在外信任邻国,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敌人。抛弃这些主要的东西,只是做些次要的防守,既劳民又伤财才,恐怕郢城早晚会败亡于子常手中。
吴公子光是一个足智多谋,又擅于领兵打仗的人。他对于王僚的继位深怀不满,认为自己是诸樊的儿子,既然季礼不愿意继承王位,这王位就该由他来继承,王僚的继位是不合法的,因此他时刻寻找着夺取王位的机会。流亡到吴国的楚人伍子胥得知此事,就和公子光暗地里结合,为他物色十人,以待时机。吴王徐因楚平王去世而伐之,委派公子掩余、烛庸率兵攻楚并使季札聘于晋,以便得到大国的支持。吴军被楚军包围,不能退兵,公子光觉得夺位的机会已到,于是就让敢死之士安诸以鱼中藏剑的方式刺杀王僚,公子光继位更名阖闾。
吴王阖闾执政后,重用有政治经济头脑的伍子胥,又聘清军事大家孙武为军师,并且招贤使能,四方之十多归于吴。一时间吴国人才济济。图庐本人在起居饮食方面非常节俭,对那些鳏寡孤独者却照顾有加,遇着天灾,他亲自下乡慰问,与民众同甘共苦,这就大大增加了国人战胜灾难的信心,他又制定政策,奖励民耕,因此,吴国很快富强起来。4年后灭掉了对吴国有威胁而文较强大的徐国。至此吴国已成为当时有实力的大国。
在军事策略上,伍子胥采用了骚扰弱楚的方法,即把吴师分为三部分,用其中的一支部队,对楚国进行骚扰,楚国出兵后吴国军队马上撤回,楚军回兵后,吴兵又出兵骚扰,三支部队轮番行动,几年下来,吴师不觉得劳累,却把楚军拖垮,致使楚师常年处于战乱和疲乏之中。第的有期经过十年积蓄,吴王亲自带领伍子胥、孙武等军事将领,率兵伐楚。吴军溯淮而上,在淮衲舍舟登陆,自豫章与楚军夹汉水对峙。
楚国的左司马成向令尹子常献分兵夹攻之计,子常许之,左司马戌走后,子常又听信武城黑和史皇众教州来,未荆的意见,与吴军速战速决,于是渡过汉水列阵,与吴军独战,自小别山转战于大别山,三战皆败,后来两军会战于柏举(今湖北麻城),吴王弟夫概统帅属军攻子常,子常溃败,楚军惊乱,吴军趁机进攻,楚军大败,子常逃奔郑,史皇战死。自攻楚以来,吴军五战五捷,乘胜追击,直到楚国都城郢城(今湖北江陵)楚昭王仓皇出逃,避难于随(今湖北随州)。楚申包胥人秦求师,越国也趁吴国空虚出英骚扰,吴战不利,遂退兵回国。楚国这次失败,元气大伤,几百年的积累一扫而空。郢都也遭到严重破坏,国人恐惧不安,社会秩序混乱,相致于理楚人不得不把国都北迁至都(今湖北宜城县境内),昔日的霸主地位一去不复训军队多返了。
畏惧之心越国也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据说它的最早国君是夏后帝少康的儿子无余,出可攻,被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境内),承奉对大禹的祭祀。越国处于偏僻的南方,生敌人。基本不与中原各国交通,史料记载甚少,只是到了允常时,才和邻近的吴国、早晚会他对楚国有了一定的交往。由于离吴国最近,族属同源,语言风俗又甚相同,因此也常为些地界问题发生战争,使两国变成相互怨恨的国家。新的会于有售越国与楚国关系软好,经常趁吴楚交战之际,在后方袭击吴国,吴国战败是国后,开始伐越,吴王国庐听说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遂率兵伐越,越王家死士迎战,三行死士到吴军战前大声呼喊后,皆自杀面死,吴军将士看着发果,趁此之时,勾践率领越军全面出击,吴军大败,国国被越国将领用戈击中,后来因伤而死。
周间去世后,其子夫差维位,夫差时刻不忘杀父之仇,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很快使国家恢复了元气,吴王打算率精兵伐越,越得知消息后,未等吴国出兵,先起兵攻吴,两军战于椒(今江苏太湖椒山),越军大败,吴兵顺势攻破越都,越王勾践只剩下甲士,被困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境内),在范监的建议下,派大夫文种向吴王委屈求和,文种了解吴王夫差和太宰伯蓄的弱点,于是用美女、财宝送与他们,伍子胥用少康中兴的故事劝说吴王,并认为吴越同壤族近,世代寇仇,是不能并存的国家,况且勾践是个志向远大、能够务德亲民的国君,一旦失去这次机会,将来吴国必被越国存并。此时的夫差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又贪财好色,加上伯豁的纵容,因此不听伍子胥的劝谏,恢复了越国。
夫差战胜越国之后,自以为解除了后顾之忧,开始注重个人享乐,不管农闲农忙,调动民众,建造楼台,搜罗天下美女、珍异财宝,置于其中,整日花天酒地,又好大喜功。想当天下盟主,常率兵北上,伐陈征宋,甚至连自己的同姓鲁国也不放过。吴王的穷兵黩武和各种浪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致使民众视之如寇仇。
吴王夫差欲攻伐齐国,伍子胥认为会劳民伤财,即便是得到了齐国,也没什么用处,不如安民防越,以待时机,夫差不听,率兵北上,大破齐兵,获战车乘,甲首,凯旋回国,越王勾践听说后率众来朝,麻痹夫差,夫差得意非凡,伍子胥劝谏说,越国乃心腹之患,不除此患,吴国终会败亡,并劝夫差早作准备,这时的夫差哪里能听进去这些话,甚至产生了对子胥的恶感,遂遣子胥出使于齐,子胥见吴王无药可教,到齐国后,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鲍氏。吴王得知此事后大怒,遂赐子胥宝剑令其自杀。越国人听说子胥去世,心中大喜,可见伍子胥的去世也是吴国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越王勾践战败后,始终不忘会稽之耻,回国后励精图治,为了激励自己的意志,曾设苦胆于户中,出人皆尝之,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了过去。他与百姓同甘共苦,亲自劳作,其夫人与民妇一样亲自纺织,供官中使用。为了发展生产,增加人口,他下令老人不得娶少妻,壮者不得娶老妇,女子17岁必须出嫁,男子20以前必须娶妻,香则就加事与父母,国民生育儿女,都有医生看守,生的孩子越多,就可以得到国家更多的奖励。国民农忙时积极耕种,农闲时加紧军事训练,并经常接受爱国思想,敢于为国牺牲。在文种、范象的辅佐下,越国十几年时间就具备r相当实力,只待破吴的机会。
消息后,吴王夫差从淮河开凿运河,北连沂水,西接济水,并率军乘舟到黄池(今河南封丘境内),与晋国争霸主地位。越王勾践趁吴圆空虚,逐出兵伐吴,吴大败,俘虏了吴太子友和王孙弥庸。国人告败于吴王,此时吴王正在黄池与晋定公争夺谁为霸主的问题,闻此思信,为了防止泄密,连杀手下7人,遂慌忙与晋约盟后回国,此时财空士瘦,只得用厚币与越讲和,越王勾践觉得暂时还灭不了吴国,便退兵了。
经过几年修整,越国实力大增,吴政衰微,糖又起兵伐吴,两军战于笠泽,吴军溃散,吴都被围,两年后,吴都被攻破,吴王夫差自州南死,勾践灭吴,诛杀太宰伯韶。
勾践灭吴后,觉得大功告成,就杀掉了文种,范蠡退隐江湖。以经商为业。勾践解除内患以后,便北上争雄,与齐、晋等国会盟于徐国(今山东薛县),纳贡于周元王,元王派人赐给勾践祭肉,命为诸侯之伯,此时可请是越国的全盛时期,但勾践去世后,越国就衰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