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齐桓公姜小白、宋襄公子兹甫之后,又一个称霸诸侯的是晋文公姬重耳。
相比较前两者能够继任王位时所经历的波折,晋文公姬重耳的经历显然要更加的跌宕起伏。
时晋献公当权,在讨伐骊戎时,骊戎首领以献上两个女儿骊姬和少姬来求和。晋献公笑纳了美人,停止了攻打,班师回朝之后对二姬宠爱有加,尤其是骊姬被封为了夫人,少姬为次妃。骊姬美貌且狡猾,靠献媚讨好得到了专宠,她的儿子奚齐也颇得晋献公喜爱。骊姬不满足于此,想让她的儿子当上太子,于是就设计陷害了原太子申生,而晋献公也被蒙蔽了双眼,下狠手杀死了申生。
太子位悬而未决,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的人身安全遭到威胁,于是二人就分别逃到了别的诸侯国避难,姬重耳逃到了狄国(国君是他的舅舅)。
在晋献公死后,其子夷吾经过一番筹谋成功夺得了君位。夷吾觉得留着重耳是个隐患,于是就派兵到狄国暗杀在此住了十二年的重耳,于是重耳不得不又转移阵地,慌忙逃亡到了卫国,卫国君主审时度势后,不肯接待他。所以他没有获得一点援助,钱财、食物他都没有了,身边只有十几个追随者。于是,他不得不放下自尊向路上遇到的一家农夫乞讨,但是农夫家也只堪堪充饥,他也不只是一人,身边还有跟随他的十几人。当时农夫还调侃他,随手从地边拿起了一块土让他吃。重耳当时气愤难当,扬鞭欲打农夫,好在他的谋士狐偃(yǎn)劝说,“这是上天要赐给我们土地啊,我们复国有望”,并向农夫磕了头,将那土块装在车上拉着,之后一行人流亡到了齐国。
当时齐桓公仍然在位,就好心的送给了重耳不少的车马和房子,还将本族的一个姑娘嫁给了他。重耳当即就觉得留在齐国挺舒适安逸的,但其追随的人都思念晋国,于是就想了个办法将重耳带出了齐国。
途径宋国时,恰巧宋襄公生病,宋国臣子并没有给予到重耳什么实质性的帮扶,只是说了一些场面话。重耳及狐偃一行人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便又辗转到了楚国。楚成王将重耳奉座上宾,用诸侯的礼节招待了他,二人相谈甚欢,引以为友。
在某次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公子要是将来回到晋国当上了君主,要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应说,“愿与贵国永远交好,若是两国交兵,在两军相遇时,一定退避三舍”,当时楚成王的谋士成得臣认为重耳言谈之间没有分寸,认为其是忘恩负义之人,建议趁早杀掉,以绝后患,楚成王对此不置可否。
正好秦穆公为了要辖制他曾经辅佐上位的夷吾的儿子(当时继任了夷吾的君主之位),就来楚国接重耳到秦国,于是重耳又离开了楚国。
秦穆公要扶持其上位并打算将女儿怀嬴嫁给重耳,当时的重耳已经六十一岁,与秦穆公年龄相仿。而怀嬴在之前曾因为秦穆公笼络夷吾而嫁过入秦为质的夷吾之子子圉(yǔ),后因秦晋翻脸,子圉逃回了晋国。怀嬴实际上是重耳的侄媳,因此,重耳一时不能接受这样的事情,不过后来在谋士赵衰(cuī)以及狐偃的劝说下才同意此事。
原因不过是,怀嬴美貌且有才华,又是秦穆公的掌上明珠,愿将女儿嫁给年老的重耳无疑显出了对重耳的重视与结好之意。重耳若是不答应此事,那么秦穆公就不会全力帮助他夺位,“欲人爱己,必先爱人;欲人从己,必先从人”,大丈夫不拘小节,应以夺取晋国君位为重,其他的都可以放过。
于是之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在外流亡了十九年,辗转经过了狄国(住了十几年)、卫国(没有帮助)、齐国(给予车马房子,嫁予族中女子、被追随者设计带出了齐国)、宋国(宋襄公病重,其臣子接见时只有场面话)、楚国(以诸侯之礼相待,互相引以为友,约定若两军交战,晋必退避三舍)、秦国(被秦穆公从楚国接走,嫁女扶持其夺回晋国君位,用以辖制原被秦穆公扶持却不感恩且屡次与秦争战的夷吾之子)的重耳返回晋国,当上了晋文公。
晋文公继位以后,励精图治,治理内政,发展经济,晋国很快又强盛了起来。
当此时,周朝王室发生动乱,天子周襄王异母兄弟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又向狄人借兵,夺取了周襄王的王位。周襄王在逃亡郑国的途中派人到晋国搬救兵,晋文公立刻响应,发兵攻打了狄人,又杀了太叔带以及跟随他的一干人等,之后护送天子返回到都城。
周襄王设宴款待晋文公并要给予赏赐,晋文公就趁机请求,在他死后能够以天子的仪制安葬,周襄王认为这样逾越周朝礼法,天下不能有两个天子,于是驳回了请求,他宁愿损失土地,也不愿意损害周礼的地位,于是割让了一些土地赏赐给了晋文公。在我看来这应该在晋文公的算计之中,先提出一个不可能被答应的要求,周襄王碍于礼法,就要舍出一些比较珍贵的东西了,比如土地。
晋文公不用冒天下之大不韪就从周王室那里获得了土地,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时楚国派大臣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大军攻打宋国,宋襄公之子宋成公向晋求援,晋国大臣都同意派兵援助,认为帮扶有危难的国家是大义之举,有利于提高晋国威望,再者晋文公也清楚,要想称霸必须要打败楚国。
于是他兵分三路,一举先攻占了楚国的盟国曹、卫,并俘虏了曹供公,以此来博弈,认为楚国会放弃攻打宋国而北上救曹、卫,可惜楚国不为所动,全力攻宋,宋国再次告急,局面一时僵持下来。
晋文公进退两难,本来是打算诱敌深入曹、卫实现战略意图,从而解救宋国,但楚不动如山;若不救宋,就对不起当年宋国的礼遇,且若宋不敌而降,晋国就失去了一个盟友,对后续称霸计划十分不利;若是南下攻楚,既违背了当时在楚国对楚成王永远交好的承诺,又使得晋军远离本土,劳师动众,损耗巨大且地势不熟,楚军强大,很难战胜。
幸得元帅先轸(zhěn)献计,一面贿赂齐、秦两国使其出面劝楚国罢兵,另一面将已攻占的曹、卫的土地赠送给宋国,使宋国坚定抗击楚国的决心。楚与曹、卫乃是盟国,看到自己盟友土地被宋所占有,战意更加上涨,自然就不会听从齐、秦的劝解。齐、秦认为楚驳了面子,原本中立的态度向晋倒戈,晋国势力大涨,战胜楚国几率大大增加,解了若是交战实力不足的燃眉之急。
楚成王分析了晋文公一方的实力,认为晋军现在不好对付,要小心行事,于是下令让楚军放弃围攻,先退守安全之地。但当时围困宋军的尹子玉骄傲自负,认为晋国不过如此,决心与其决一死战,并要求楚成王增兵。楚成王此时优柔寡断,一方面有打胜仗的侥幸心理于是同意了尹子玉的请求,另一方面又畏惧晋国此时的强大势力,害怕损失太大,于是只派遣了不多的人北上增援。
尹子玉并没有直接就与晋交战,他先派遣大夫宛春出使晋国,提出“休战”的条件:让曹、卫复国,就率兵退出宋国。
晋大夫狐偃认为其很是无礼,应南下击楚,晋军主帅先轸则觉不妥,献计先在楚臣来时假意答应让曹、卫复国,但暗地里却暗示曹、卫君主必须与楚断交,并扣留使臣用以激怒尹子玉北上。尹子玉在得知曹、卫依附了晋,而楚国使臣被扣留,果然上钩,下令撤去宋围并北上伐晋,楚国大将成得臣也立即率领全军直奔晋军大营。
楚军一到,晋文公立即命军队后撤三十里,以遵守当日退避三舍的诺言。尹子玉则以为晋军胆怯,命军急追,即使楚军中有人发现有蹊跷,认为应谨慎待之,但未被采纳。
楚军追击晋军到城濮,此时,晋一方,齐、秦两军以及刚被解救的宋成公都带兵来此列阵,而楚军才北上,一路行军马乏人困,盟国陈、蔡战斗力最差,最先溃败,这使得晋方有了突破口,且又利用“虎皮”、“狐皮”以及战车拖曳树枝来故布疑阵,楚军左右翼很快都被攻破,尹子玉只得率领残部中军撤离战场,才没有全军覆没。大将成得臣觉得无颜面对楚成王,就在半路上自杀了。楚国损失许多兵马又一员大将,大伤元气。
城濮之战使得晋文公一跃成为又一中原霸主。
*小贴士
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曾随晋文公在外逃亡十余年,一直忠心不二,因“割大腿肉奉君充饥”而深得晋文公感念,后在晋文公得位后,又当周王室内乱,晋君急着出兵救助,于是就只封赏了从亡者,其他被忘掉封赏的都主动去求赏,而介子推认为忠君爱国是自然而然的行为,他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故并未主动去做什么,因鄙夷追逐荣华富贵的其他谋臣以及一些小人贪图便宜的无耻行径,遂携母归隐山林。后在晋文公决定要赏赐他时,隐山不出,晋文公听小人之言,三面放火烧山欲逼其出山,介子推仍未现身,后发现其与母亲的尸骨残留在枯柳树下。他的忠君爱国大丈夫精神,在其死后深得世人怀念,晋文公也为其立庙祭祀,由此有了“寒食节”。
赵盾: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晋文公谋士赵衰之子,又名赵宣子,是赵括的弟弟,也是《赵氏孤儿》里赵武的祖父,他权倾朝野,侍奉了三代君主,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也是后来赵国的奠基人之一。
赵鞅:春秋时期晋国赵氏领袖、晋国大夫,又名赵简子、志父,《赵氏孤儿》里赵武的孙子,他致力于改革,为后续魏文侯李悝(kuī)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改革开创了先河,也是东周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