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常人处,共富贵易、共患难难;和帝王处,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历史上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时有发生,许多重臣都是因为功高震主丢了性命。不过,也有些人,深谙君臣相处之道,于风口浪尖处全身而退,最后得以善终。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一个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至今人们还都耳熟能详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这便是春秋时代。而他们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即使两千多年过去了,依然绽放着耀眼的光芒,他就是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人。由于出身寒门,虽然范蠡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在楚国却不能入仕以大展宏图。好在这时越国正在四处求贤,范蠡便到了越国,和文种一起辅佐越王勾践。
越国和吴国是邻国,一直摩擦不断。后来“春秋五霸”之一晋国为了对抗楚国,主动拉拢江南小国吴国。吴国有了晋国的支持,加上伍子胥等人的帮助,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公元前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然而在檇李(今浙江嘉兴)之战中大败,阖闾也在此次战斗中受伤,不久死去。临死前,他对儿子夫差说:“必毋忘越!”
夫差剧照吴国日夜训练士兵准备复仇的消息被越王勾践听说了,他打算先发制人,却在会稽山大败。在吴国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保全性命,勾践照做,带着妻子去吴国当奴仆,范蠡同去。而吴王夫差却没有听伍子胥“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进言,罢兵而还。
大战之后,越国几乎灭国,复兴迫在眉睫却又不能让吴国有所察觉。范蠡提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建议勾践注重农桑,休养生息,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百姓生活。另外,范蠡在兵役制度上实行“兵农合一”,偷偷发展军事力量,他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军事纪律,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增。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和文种重金贿赂吴国宠臣伯嚭,让他在夫差跟前说好话,还不时派人给夫差进贡,以表臣服之心,甚至还专门培养了绝色美女西施进献夫差,以消磨他的意志。
勾践听从范蠡的建议,忍辱负重,包括为夫差尝便试病、驱车赶马,在卧薪尝胆二十年后,最终灭吴,吴王夫差自杀。在庆功宴上,勾践按功行赏,范蠡因为居功至伟被封为上将军,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布衣出身的范蠡来说,可以说已经到达了人生巅峰。
而这时,范蠡的选择是急流勇退,辞官归隐。离开前,他还劝文种:“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可谓是一双慧眼,将世道人情看的真真切切。可惜的是文种不听劝,最后果然被勾践逼得自杀身亡。
勾践剧照范蠡离开勾践后去了齐国,更名换姓隐于民间,无奈由于能力实在太突出,很快被齐王发现,请他做宰相。范蠡感叹道:“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三年后归还宰相印,将家财分给乡邻,再次归隐。之后范蠡迁徙到陶,开始经商,自号陶朱公。由于经商有术,没过几年便富可敌国,他的商业理念一直备受后世推崇,被后人誉为“商圣”。
范蠡不贪功好利,在功名极盛时退隐,终得安享晚年,真的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赢家。后人有诗赞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颺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