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井田制度,为何称作“井田”?原因是道路和渠道的交叉纵横,于是把土地分隔,成方块的形状,像“井”字一样。首次出现是在商朝时期,于西周时期逐渐地发展成熟,有研究学者认为西周的井田制与分封制密不可分,那么西周的井田制度究竟是如何发展的呢?
西周时期的制度西周时期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分封制度是国家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实行的,这个制度的具体做法就是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各个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们,让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分封的作用是:巩固西周的统治,并且拓展疆域。西周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在西周时期,土地的所有权是归周王所有的,西周庶民们使用的土地都是由周王层层分配下来的,规定不得买卖和转让,并且交贡赋,庶民们的耕作井田的方式是集体耕种,井田的的周边为私田,中间的一块就是公田,井田这一制度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土地的私有制度。
1、分封制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分封诸侯的制度,叫做分封制,这一制度是从商代开始就出现的,分别有侯和伯两种称号,在西周灭商代之后,给各个王室子弟和功臣们赏赐大规模的封地包括庶民,每个诸侯都可以享受一项特权,即在自己封国内世袭统治,但是这项特权的条件是诸侯必须要服从周王下达的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最终目的是要维护周室安全和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分封制度图2、井田制
什么是“井田”呢?简言之,有一定的规划、亩积和疆界的方块形状的田地,它的长和宽都各占百步,像一块正方形土地,叫做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这样的计数方式称为一“夫”,是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面积。井田的划分在不同的地区也有所不同,有采用十进制的,而有的不是。一“井”就是九块大小的方田,为什么这样称呼,因为九块方田摆在一起的形状恰好是一个“井”字形。具体看待西周的井田制度,其实它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但又不等同这种土地所有制,与战国以后的国家实行的授田制还是些区别的,介于二者之间,是一种独特的土地所有制度。周王的地位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也是土地所有者,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诸侯得到周王分赐的土地之后,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买卖,并且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周武王画像3、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这两种制度分别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作为政治制度,起到的作用是调整奴隶主阶级之间的内部关系,以确保奴隶制国家的君主可以很好的统治他的奴隶和平民,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发展强盛的一个政治保证。那么井田制作为经济制度,在分封和宗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分封制和宗法制密不可分,两种制度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支撑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兴盛。
▲奴隶社会耕作图井田制度的发展“井田”这一说法,最早是出现在《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中:“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它于商朝开始实行,在西周盛行,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彻底废除。井田制在经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的更新和加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井田制大致可分两个系统,分别是为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那么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如何不同?由原始的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的,基本特点是庶民是实际耕作土地者,对土地无所有权,只能使用,土地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定期的平均分配。最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于是出现私田,春秋后期,鲁国开始实行新政策,即初税亩,这一政策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拥有所有权,随之而来的新的剥削方式,意味着井田制的崩塌。
1、西周的井田制
西周时期实施的井田制度,这个制度有两个重要方面,既衡量诸侯百官俸禄的等级单位,又管理庶民的单位,西周时期出现一个不同于夏和商的井田制度,即九夫为井之制,这个新增的制度表示个人私有的成分开始增多,私田被耕作者占有,西周中期,甚至在贵族之间产生了土地交易,以上都原因表明,无论贵族还是平民的变化都表示井田制度正在向实际耕作土地的个人私有制发展。
▲井田制度画像2、井田制的特点
首先把可耕作的土地划分为许多块方田,面积的大小大约一致,在划分之后的方田,周围划有经界,中间设置有水沟,交叉纵横,像一个井字形状。一个庶民可耕种的面积大约是亩,然后以亩为单位,形成方块,称为“一田”。一井总共分为9个方块,除了中间的一块,其余8块田分别由8户耕作,叫做私田,那么私田的收成归属于谁呢?耕种的庶民所有,中间的公田则由8户人家共同耕种,公田的收入不属于庶民,归属于封邑贵族。土地的面积大小划分,不是每块的井田都是亩,由于当时的测量水平不是精准的情况下,每一块土地的大小有出入。井田制度对土地的归属有规定,一切归属于周王,然后按照等级分封给各位诸侯王,继续往下再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赐给子弟和臣民。在土地劳作的方面,由奴隶和庶民们一起劳作,在西周这样的奴隶制社会里,经济繁荣的原因是运用奴隶集体劳作的方式,但这种土地的国有制度并不等同于普通公有制,国王实际占有着全国所有的土地,分配给各个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们去使用。在这样的奴隶制国家,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从实质上来看,这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度特点图井田制的瓦解瓦解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社会性质的转变,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铁器和牛耕时代的到来,更是加速了井田制度的瓦解。除上述原因之外,到了西周时期后来出现了贵族之间为了田地出现争斗等等事件,那么铁器和牛耕还有另一个影响,就是私有田急剧的增加,间接导致诸侯和大夫富裕起来,力量不断强大,周王已经不能任意的侵夺他们的田地,从而渐渐失去掌控土地的权力。开辟和耕种大量私有田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使用奴隶制的办法不可取了,不能完全地调动起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这一系列原因表明井田制度已经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1、牛耕的兴起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对于开辟山林和兴修水利工程等等此类活动,提供了许多的便利,所带来的好处就是耕地的面积和农业的产量大幅度的增加,以家户为单位的这种小生产模式和以个体经营为特点的小农阶层,开始成为了社会的基础。集体劳作形式已经不在适用了,而不断兴起的经济形式则是分散的、个体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
▲牛耕时期画像2、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井田制
时间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开始推行商鞅变法,变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措施,废除井田制并且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古代主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但是是被地主给占有的。在变法过程中,以鲁国为代表来分析,各诸侯国为了增加收入,实行税制改革,什么是税制改革?就是不分公私,一律按照面积纳税,这个制度就是等于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这一变革就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承认了土地私有,也等于井田制度彻底的瓦解了。
▲商鞅画像总结:井田制度确实很好的体现了在中国西周时期最初治理国家的一个制度体现,是古代人一个智慧的体现,也有许多优势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同时也可以这样作解释,为微观经济活动如何与宏观价值构造相结合以实现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兑现率最大化的一种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井田制度的结果,虽然是随着这种产权制度的有效性的丧失而失去其现实意义并退出历史舞台,但还是有可研究之处,总之,西周的井田制与分封制两者是不可分割的,都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孟子》
《周礼》
《诗经》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管子·海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