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长勺之战,曹刿非肉食者,何

关于曹刿论战,历来有两个疑问。一是曹刿非“肉食者”,却何以能参与最高指挥?二是曹刿究竟是什么人。这的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关于第二点,《曹刿论战》原文中明确说曹刿非“肉食者”,也就是并非贵族,而是平民百姓。但这似乎和第一点相矛盾。要解开这个疑问,就需要从曹刿在战后的总结说起了:

众所周知,曹刿在战后的总结堪称经典:“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这与孙武所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是同一个道理,是从精神士气方面寻求最有利的敌我实力对比,从而决定攻势时机。所谓后发制人,先发不利而后发有利,故后发而一举制胜。后发只是手段,其目的则为形成时间维度上于我有利的实力对比。

然而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何以曹刿事先知道后发有利?那是因为当时的作战大体还是依循所谓军礼,双方按照固定程序接近并交斗。应该说当时正处于作战思想和形式的转型期,而曹刿则敢于打破常规,也许算是第一个“放开了吃螃蟹”的人。

为什么说是“放开了吃螃蟹”?因为之前多半也有过类似战例,不过此战较为著名,为《左传》所记,流传以至广为人知而已。在人们都知道作战固定程序的情况下,这种后发制人的策略自然不难想到,只不过受到礼制约束而不便或不敢明着打破而已。

但人们为了争取胜利,自然会逐渐挣脱礼制加于战争的限制,尤其是对于弱方而言。实际上,《曹刿论战》一文本身也证明了这样的推测。因为曹刿非“肉食者”,却凭空出来自荐,得与鲁君同乘而参与指挥,这在我们今天是很难想象的事(一个老百姓仅凭几句话,就和最高统帅一起指挥作战,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则必然是因为其议可致必胜,且鲁君一听就懂。我们甚至可以猜测,鲁君刚开始有所顾虑(违反礼制常规),但最终为了胜利而采纳曹刿之议,作了第一个“放开了吃螃蟹”的国君。比起后来的宋襄公,鲁公是要强上一些了。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觉得不错可点个赞。感兴趣的朋友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