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吕氏春秋卑梁处女

[原文]

楚之加邑日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日:“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日:“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

——《先识览.察微》

译文:

楚国边城有一个名曰卑梁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姑娘与吴国边城的一个姑娘一起在国境上采桑叶,嬉戏当中,吴国那个姑娘就伤了卑梁的那个姑娘。于是,卑梁人就背上受伤的那个姑娘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回答不很恭敬,卑梁人恼怒而杀了吴国人。吴国人进行了报复行为,把那个卑梁人全家都杀死了。卑梁的邑大夫大怒,说:“吴国人居然敢攻打.我的城色”就发兵去攻打行凶者,连老弱都杀死了。吴王夷昧听说这件事后,大怒。于是发兵攻打楚国边邑卑梁,攻打下来并把它夷为平地,吴楚两国因此就展开大战。吴国公子光又率领军队跟楚国人在鸡父那个地方交战,把楚国打得大败,俘获了他们的主帅潘子臣、小帷子及陈国的夏啮,又接着攻打郢地,俘得了荆平王的夫人,把她带回了吴国,这实际上是鸡父之战的继续。

大凡要保住国家,最上的是知道事情的开始,其次是知道事情的结局,再次是知道事情发展过程中间的进展情况。这三点不能做到,国家必然很危险,自身也一定会困窘。《孝经》上说:“身居高位而不倾危,因此能长期保住尊贵之位;财产丰富而不溢出,因此能长期保住富足。富足尊贵不离身,之后能够保住国家,并且使得百姓谐和。楚国恰恰不能这样。

点评:我们今天的中国人,都认为古人是温文儒雅、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但是,从这则故事中的吴楚两国人从拳脚相加而至于刀兵相见,直到“倾城倾国”,导致楚国的亡国之恨。后来,吴灭楚,申包胥复国,直至春秋末期楚国最终吞灭吴越之地结束。

而最初根源不过是采桑姑娘的嬉戏中产生的无心之失:因小而果大,前后对比,真令人啼笑皆非。

在这群杀气腾腾的古人背后,还有一些冷静的古人。他们说:“干里之堤,溃于蚁穴,”“小不忍则乱大为。”“忍,不单是逆来顺受,打落门牙和血吞,重要的是明察秋毫,明辨是非.做出明智的快择。受伤的采桑姑娘如果转念一想:这只是一件小事,回去给她爸色,哥只说是自己跌伤的,这则仇杀故事就胎死股中了。卑梁的目大夫如果稍沉得住气一些,费心查一下邑民白的死因.会发觉这并非收打”他的城邑,这则故事也肯定将化为乌有。总之,这是一则“不该发生的故事”,它的后果越严重,越让人觉得它不该发生。也越让人感到建立在明智基础上的“忍性”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这是今古不变的真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