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极为推崇的儒家,在战国时期,为什么争

儒家讲究虚礼不务实,达不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所以在战国时代争不过法家。

01:战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战国时代的诸侯,要么是新生(韩、赵、魏、齐),要么经过了涅槃(秦、楚),春秋末年的诸大夫架空国君的现象已不存在了(至少不那么强烈了),这个时候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大臣僭越发展到诸侯兼并了,如何在列强环绕中生存下来,成了摆在国君面前的首要问题了。

以秦国为例,春秋时期的秦国非常强大,和晋国抗衡了多年,没曾倒下;自从秦厉共公去世后,大臣(庶长)的力量强大,连续几任国君被架空,将秦国弄得一团糟,秦献公继位后,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大臣的嚣张气焰被压下了,但秦国的危机丝毫没有消除——新兴诸侯魏国,跨过黄河,侵占了大片河西肥沃土地,以至于秦孝公刚刚继位时,还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02:统治者眼中的儒家

商鞅初见秦孝公,向其推荐了王道儒学,结果秦国君臣都不感兴趣,甚至批评说这是亡国之学。在统治者眼里,儒家强调的周礼已经过时了,严格遵循的话迟早会亡国。

鲁国就是一个失败的典型。以儒治国的鲁国,强调礼仪,结果春秋中期国君就被架空了,国家一片混乱,在列强的环绕下,一直在苟延残喘。缺乏成功的例子,说得再好,就是没人信。

不仅秦孝公不信,齐国、魏国的国君也不信。比如说孟子,在稷下学宫做学问很有名,齐国将他摆得高高的,就是不重用;孟子到魏国后,魏惠王也很尊重他,大鱼大肉的招待,一番谈话后,就不了了之了。

战国的统治者很务实,与其让大臣自觉地遵从礼仪,还不如用法律去约束他们;至于儒家讲究的厚葬风俗,更是不显示——与其浪费在死人身上(大不敬啊),还不如招兵买马来得实在;至于禅让之类的鬼话,谁信谁倒霉——燕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03:法家的辉煌成就

战国时期,凡是采用法家进行变法的国家都强大了。

比如说魏国。三家分晋初期,魏国的处境很不妙,魏文侯打破常规、广纳贤才,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后,魏国快速强大,短短几十年,超越了不少老牌帝国,成为了事实的中原霸主。

再比方说楚国,没有变法的时候,经常遭受魏国的欺凌,经过吴起变法,短短几年后,就可以在黄河饮马了;至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更是一日千里,咄咄逼人的样子连中原霸主魏国也招架不住。

事实最有说服力,法家的成功不是靠学子宣传的,是经过实践验证的。

鲁国、燕国的失败例子,魏国、楚国、秦国的成功例子摆在面前,倘若你是国君,你会选择哪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