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由周代史官于公元前年前后创体,《左传》完善其体例,荀悦《汉纪》创断代编年体,司马光成通史编年体。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是中国传世最早的一部按年月日顺序记录的编年体史书。它原是鲁国的国史,全书一万八千余字,出自鲁国史官之手,经过孔子的整理。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通史属于史书,但史书不属于通史)是《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年),前后共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资治通鉴》虽被誉为“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但《资治通鉴》本身也有很多错误,如史家严耕望指出《资治通鉴》对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列顺序有误;两《唐书》将“特勤”误为“特勒”,《资治通鉴》对此并无纠正,将错就错,其中许多内容是道听途说《资治通鉴》着重于政治与军事的着墨,对于经济方面记载不多,至于文化、艺术、宗教谈得更少。但它在史学上的成就不可忽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有什么问题,请留下评论,谢谢!资料搜集来源网络,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