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封建,制礼乐,原来他才是中国儒学的奠基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周武王在灭商后不到3年就驾崩了,由武王年幼的儿子周成王即位,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武王的其他弟弟、负责监视商民的三监管叔、蔡叔、霍叔不满周公独揽朝政,便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夷诸部落发动叛乱。

周公率领大军东征平定“三监”与东夷之乱,将周王朝的势力扩张到东至大海,南至淮河流域。以当时的条件难以控制如此规模的领土,为防止东方再起叛乱,周公乃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来治理天下。

封建,即“封土建国”,为“封土地、建诸侯”之简称,即周天子将除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于亲戚或功臣,让他们在各自封地内建立封国来拱卫王室。虽然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者,是天下的“共主”,但并不干涉封国内政。而各封国则要服从效忠周王,定期到周朝的都城朝见,向周王上缴赋税和贡品,并提供军队随从作战。封国君主被称为“诸侯”,按爵位大小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各诸侯在其封国内也将土地分封给子弟和下属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叫采邑,卿大夫再将其封地分封给士,士是最末一等的贵族,士以下不再分封,这样就形成了统治阶层内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的四个等级制度。各级贵族在自己封地上既是统治者,又是土地的所有者,财产和地位世代相传。而贵族下的庶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他们要向贵族封主缴纳贡物,而封主可随时收回田地。

西周的封建制度和欧洲中世纪实行的封建制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也是大封建主将领土封给下属建立封国,各自为政,封臣则有效忠于封主的义务,封建等级大体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五等。欧洲封建主下属的农奴和西周庶民一样没有土地所有权,封建主同样既是土地的所有者,也是土地上的统治者。

制礼作乐,化致太平

为了维护西周的封建制度,周公用了整整六年时间制定了一套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的礼乐制度。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最早能追溯到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内容包括从道德礼仪到统治原则,从家庭关系到政权形式等社会方方面面,其核心内容是天命宗法制度。

周人认为“天”为世间万物的最高主宰,“天命不可违”,王权天授,君王是“天子”,替上天治理人间。天对统治者的要求是“德”,统治者要“以德配天”、“替天行道”,这样国家才会稳定和谐,他的王朝才会依天意继续统治下去。如果君主失德就将会被“天”收回王权,转而把它授予另一个有德之人,导致王朝更替。周王朝用这种理论为自己推翻商朝找到充分的理由,这个理由后来也被用来解释中国历朝历代的更替现象。

天命制下是宗法制度,宗室是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宗法制度是宗室权力和土地占有的严格等级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正妻生的儿子称为嫡子,其他妻妾所生的称为庶子,继承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王位由周王的嫡长子继承,他的宗室即是大宗,其他儿子则分封为诸侯,其宗室是小宗。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又为大宗,他的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其他子则分封卿大夫,为小宗。各阶级宗室内部是由嫡长子继承,其他众子辅佐,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人组成。

周王朝通过血缘关系强化等级制度,保障对各级宗族的支配权力,让周王成为“天下大宗,海内共主”。这同时也是西周封建制度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西周封建制是以血缘婚姻关系为主,据《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朝的国姓)独居五十三人。”其余少数也多为异姓联姻,形成“血缘宗法制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至于欧洲由于实行一夫一妻,子嗣稀少,家族人丁单薄,所以中世纪的封建制不以血缘婚姻关系为基础,而是以主臣关系为纽带,其基本特征是附庸通过宣布效忠封主受封土地,与之建立臣属关系。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早期的欧洲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封臣,但无权管辖自己封臣的封臣,即所谓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则是通过血缘和婚姻关系实现层层从属,周王室下所有诸侯的人民都对天子有效忠义务,正如《诗经》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命宗法制的礼仪中心是宗庙,宗庙指各宗室供奉祖宗的庙宇,西周的祭司阶层并不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样庞大,西周王朝重宗庙而轻神庙,祭祖要比祭神更为重要。西周的宗庙制度是把“敬天”和祭祖有机统一起来,祭祖中包含着敬天,谨遵祖命即是谨遵天命。各级贵族宗庙的大小多少在西周都有严格的规定,据《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墓地)。”对祭祀方式和内容也有极为严格的等级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社稷,大夫则祭祀五祀(即户神、灶神、土神、门神和行神),最低级的士只能在年终祭祖先。

周代青铜鼎依照周礼,使用青铜器的规格、数量等都有严格的限制。如据何休注《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用9

除宗法制度外,西周的礼仪还包括对婚姻和女子行为的规范,在商代还实行王族内婚制,流行同姓婚。在上古时期,庶人无姓,少数有姓的贵族同姓必同宗。为强化伦理关系以及与异姓诸侯的联系,周公制定了严格的同姓不婚制度。据《礼记》记载:“即使是买卖而来不知姓名的妾女,也要用占卜方法判断是否同姓。”[3]对女子的要求从西周开始有了严格的规定,其举止言行、穿着打扮都有要求,如“男女授受不亲”“出口必拥蔽其面”“女子不言外事”“顺从不违”等。不仅如此,相传在西周初年,男女关系非常开放,周公规定男女在结婚前不能随便发生性关系,并制定了男女从说亲到嫁娶成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和敦伦七个环节的礼仪,也就是“周公之礼”,后来又引申为夫妻同房之意。

礼乐制度的“礼”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乐”则是当时各门艺术的总称,包括乐德、乐声、乐舞、乐诗、乐文等。乐教在西周享有崇高的地位,周人认为音乐能塑造人的性格,甚至影响国家的命运,商朝的灭亡就和纣王喜欢“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有关,

周代的青铜编钟

所以周公制定出一套更符合“礼仪”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让人们理解礼仪,礼教和乐教互为表里,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对乐教的重视也促进了乐器的发展,青铜编钟作为国之礼乐重器在周朝时期盛行一时。

儒家元圣,周孔之道

周公制作礼乐为中国国学之始,孔子及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正是源于周公所创立的德政思想和礼乐制度。孔子一生四处奔波,强调“克己复礼”,他所梦想实现的就是恢复周公的礼乐之治。周公是孔子念念不忘的梦中人,孔子在晚年还常常哀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传承周公礼仪,唐代以前儒家学说被称为“周孔之道”,周公也被后世尊为“儒学元圣”。

参考书目

(春秋)孔丘编订:《诗经》

(春秋)左丘明:《国语》

(汉)司马迁:《史记》

王世舜译注:《尚书》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