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阅史明心。本期为您继续解读《春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弱的一方决定去攻击强的一方。
这种情况的发生,一般有两种原因,要么是弱的一方另有隐情,即便自己知道不是人家对手也不得不拼死一搏,要么就是自己自不量力,不知道自己不是人家的对手。
春秋历史上便发生过一次,弱小国家攻打强大国家的事,那么这个弱小的国家是另有隐情还是自不量力呢?
息国攻打郑国
隐公十一年,息国的国君息侯因为和郑国的国君郑庄公言语不和,息侯帅兵去攻打郑国。
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春秋左传》
这是息国在春秋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其实息国的历史还是比较悠久的,早在商朝时期,息国便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
在周武王灭商之后,把自己的同姓宗族分封在了息国这块土地上。国家的名称虽然还叫息国,但是国家的主人变成了姬姓的人,并且整个国家的活动中心也发生了变化,向北转移到了淮河的北岸,主要位于现在的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境内。
这个位置在春秋时期,正好是郑国和楚国中间的位置,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息国饱受楚国和郑国的两面欺负。
毕竟息国是一个小国,而春秋时期正好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时代,事实也的确如此,最后息国被楚国所灭,沦为了楚国的一个县邑。
息国打不过也要打
息国作为一个小国,主动出兵去攻打强大的郑国,怎么看都有点不符合常理,当然郑国的郑庄公还是应战了,因为在郑庄公眼里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郑庄公的军队和息侯的军队在郑国的边境空地,展开大战,结果当然显而易见,息国的军队被郑国打败,狼狈而回。
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春秋左传》
我们看息国的这次行动,明明结果一目了然,但是息国依然选择打不过也要打,那么息国的国君息侯到底是另有隐情还是自不量力呢?
另有隐情还是自不量力
对于息国出兵攻打郑国的这一军事行动,春秋借君子之口给予批评,君子根据此次事件预知息国将要灭亡了。
理由是息国国君息侯不考虑郑伯的德高望重,不衡量自己的力量,不亲近同姓的郑国,毕竟郑、息两国同姓姬,不分析言语不和的实际原因,不调查有罪之事,犯了“五大不对”。
并且息国还要攻打比自己强大的国家,君子认为这种人丧失军队,是自作自受,属于活该行为。
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春秋左传》
虽然事情的表面确实是如此,但是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毕竟息侯作为息国一国之君,不至于傻到自己不是郑国对手这一客观事实都搞不清楚的程度。
我们看息国的地理位置,息国在郑国的南边,而郑国刚刚占领的许国也是在郑国的南边,并且还挨着息国。
息国距离许国的直线距离大概公里,即便按行军速度每天三十里秦国部队来算,息国军队要走上半个月才能到达。且不说要耗费大量的粮草辎重,疲劳的士兵能打得过郑庄公的精锐之师?
客观分析,息国并没有狂妄到因为言语不和就去讨伐同姓,主动出击如日中天的郑国。息国这么兴师动众、劳师远袭,应该是另有隐情。这个隐情就是来自息国南边的楚国。
隐公十一年正好是楚武王二十九年。楚武王是楚国历史上相当有分量的一位君主,对于楚国走向强盛有卓越的贡献。
我们看楚武王这些年都干了些什么事,楚武王三年讨伐申国,三十五年伐随,这期间虽然没有记录,但是楚国在这位雄心勃勃的君主领导下,正逐步向北推进势力范围。
这位野心勃勃的楚君,对中原念念不忘,自然难以忍受郑国在中原逐渐做大,甚至拿下了许国。许国对楚国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许国原本是楚国先祖的故土,楚国也始终没有忘记这块地盘。当然这些事郑庄公是知道的,郑庄公戒饬守臣时,担心“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也绝非是过虑。
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左传·昭公十二年》
息国来讨伐郑国,不过是楚国向郑国传递一个信息,作为郑国占领许国的警告。
文/阅史明心
图/网络
参考资料/
《春秋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