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奇事在文化经典诗经中,孔子为何会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s://m-mip.39.net/nk/mipso_5112739.html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华千年文化,甚至有后世朱熹跪拜直呼:“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孔子就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铁杆维护者。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后世固化成为等级森严的封建文化纲常和道德行为规范。

孔子图

按照这种文化思想脉络来推断,我们当然认为孔子讲究尊卑贵贱、憎恶以下犯上。

但是,在孔子编纂的儒家经典《诗经》中,我们竟会发现,里面藏着一首违背封建伦理、颂扬臣民叛乱的诗歌。

是什么原因让孔子把这种“三观”不太正的诗歌,精选到自己编撰的儒家经典《诗经》中呢?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封建卫道士孔圣人的认知啊。

这样的反常事,到底隐藏着孔圣人何种良苦用心?

《诗经》里隐藏一首“以下犯上”的反诗

诗经插画

打开儒家经典《诗经》目录,我们可以看到有三首诗歌,是相同的标题,都叫《扬之江》。其中有一首,竟然是讲民众踊跃参加叛军的事件。

①诗歌正文: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②诗歌大意:

激扬的河水在哗哗流淌,把岸边的山石冲洗得光洁、圆润、透亮。

我们都穿上了统一的白衣红领服,追随我们的领袖在曲沃等地同时起事。

既然已经见到了心中景仰的领袖,我们还有什么不快乐的,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因为胜利和功勋在等着我们。

每个人内心和激扬的河水一样难以抑制,但大家都接到领袖的指令,行事要隐秘,不能泄露行踪。

③关键词解释:

扬之水想象画

“扬”,一说是地名。另一说形容河水悠流或河水激扬。

本诗属晋国民谣,与古地理名称“扬”有点远。结合“白石凿凿”“白石皓皓”以及诗歌反映的事件,个人认为“扬”字更贴合“激扬”的内涵。

“素衣”指得是纯白外衣,“朱襮”指的是领口或袖口染成红色。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反叛军标识服。

当年的“君子”,泛指封君,即被王室及诸侯等逐级分封的贵族。在本诗中,“君子”一词专指春秋时代晋国封臣曲沃桓叔。

诗歌背后的历史事件

①桓叔德行

曲沃桓叔,名字叫成师。他是晋文侯的弟弟,被封于曲沃邑,号为桓叔。史称“曲沃桓叔”。

根据《春秋左传》及《史记》等记载,曲沃桓叔有德望,晋国人争相归附。

因此曲沃这个地方人口大增,城邑的规模比晋国国都大了很多。

②潘父弑君

桓叔的声望越来越高,同时说明当时的晋国国君“路人缘”相对不怎么样。

然后在晋国发生一件大事件,一个叫潘父的大臣期望曲沃桓叔来领导晋国,简直粗暴地弄死了晋国国君。

③桓叔之战

这样就爆发了桓叔叛乱军与晋国军队的战争,史称桓叔之战。

这首民谣,就是反映了晋国的百姓拥护桓叔、积极加入桓叔叛乱军的情景。

这场桓叔之战整整持续了六十年之久,从爷爷辈打到孙子辈。最终由桓叔的孙子武公取得完全胜利、统一了晋国。

孔子问道

一段封建伦理“悖论”

桓叔以下犯上,他的后继者儿子曲沃庄伯、孙子曲沃武公,先后杀死晋昭侯助记词后继者共五位晋国国君,还驱逐晋鄂侯。

这种不顾尊卑、无君无父的行为,按儒家纲常来说,应该是零容忍的。

但是让人掉下巴的是,孔子把这首诗从众多民谣里精选出来、润色收录在《诗经》里,作为儒家教材读本供弟子学习。

显然,孔子对这首诗是持褒赞立场的,认为有值得研读的价值。

这样问题就来了,孔子一方面大谈尊卑有序、另一方面还支持“造反有理”?原因何在?

孔子问道

孔子收录该诗的动机分析

这里,我们不妨从儒家文化的视角,挖掘它能被孔子青睐、成功入选《诗经》理由:

理由之一:春秋无义战,孔子并没有以“先进”儒家文化作为选诗标准。

桓叔作乱事件发生在孔子时代之前。当时“先进”的儒家思想还没有成形,当然不便要求桓叔的言行符合孔子时代刚形成“先进”文化要求。

周室进入春秋时代,早已礼乐崩坏。犯上作乱已成家常便饭。“君子”们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抢地抢城抢人口。春秋本无义战,不能单独苛求桓叔。

理由之二:把这首诗编入《诗经》,以警示未来的国君。

为什么晋国的民众会支持桓叔作乱?因为桓叔以德服人;为什么晋国的民众不喜欢自己的君王?因为国君不施德政。

教材里有这么一个经典案例,足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警示执政者,以仁德治天下,才能江山永固。

理由之三:也是孔子以民为本理念的阐述。

孔子学说最大核心就是“仁”。孔子认为天下最大的仁,就是造福天下百姓。

因此,在孔子眼里,桓叔有德行,被晋国民众所拥护。这就是大仁。

孔子有云:“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桓叔的作乱,是民心所向。能为百姓谋福利,是大仁,不算恶行。

通过这首诗,可以体现了孔子朴素的民本思想。这种民本思想,延伸到孟子,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

结语:孔子也是一个有脾气的人

从这首《扬之水》入选《诗经》的行为看,我们可以感受到,以往对孔子的认知太肤浅。

孔子根本不是愚忠愚孝的人。他并不会忠诚维护德不配位的国君,甚至支持有仁德的君子争夺国君宝座。

孔子对君子是否有仁德的判断,就是看民众是不是愿意依附他。从这个意义看,孔子并非是血统论者。想想他的出生和际遇,也不该是唯血统论。

孔子也是有脾气的人,居然把类似“风风火火闯九州”大逆不道的谋反诗,放进自己主编的教材里。

或许孔子君君臣臣的本意,是指只有国君像国君的样子,臣子才会行臣道。怎么可能是君要臣殆,臣自领盒饭的酸腐样呢?

这个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要给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与其听别人评价孔子,还不如自己来读《诗经》。

从《诗经》中感受曾经发生的历史掌故,体会孔子如此编纂的良苦用心,或许更容易接近真人真相。

解读诗经及楚辞故事经典正版全2册,适合青少年阅读:

解读诗经楚辞中的故事经典正版全2册精选¥56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我是西瓜境界,为您探究传统文化里的国学奇事,期待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