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史话番外篇十战胜过强楚的罗卢二国,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7871.html

“蒲骚之战”,楚国莫敖屈瑕为帅击溃郧国,并与贰、轸两国完成结盟,有了第一次的战功。“伐绞之战”,屈瑕虽未担任主帅,但他为楚武王献上诱敌之策,助楚人与绞人签订“城下之盟”,便有了第二次的战功。正因为有了这两次的功劳,令屈瑕骄傲自大起来。所以,当他再次荣膺主帅之职,率领大军攻打罗国时,被罗、卢两国联手击溃,自己也自缢于荒谷之中。那这两个合力完成抗击强楚伟绩的国家又有怎样的过往呢?咱们今天的“史话番外篇”就来叙谈叙谈。

莫敖屈瑕兵败自缢于荒谷

1、与鸟结缘的国家——罗

罗国,据杜预在《春秋左传正义》的注释可知,其乃熊姓之国,所在位置大致在今湖北宜城西山中。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注解,其后的《世说新语》和《路史》等书便认为罗国是楚国熊氏的分支。虽然,在下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或许罗、楚两国的确是同宗同祖。但就我目前所看到的资料来推断的话,“闲叙”并不认为罗国是从楚国(甚至有的人说是周文王老师鬻熊的后人)分化出去的一个国家,而应是立国更早,与楚国同祖不同宗的独立邦国。至于,在下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杜预的注释写得很清楚,罗国是熊姓国。而咱们所熟知的楚国,是芈姓熊氏,并非以熊为姓的国家。别看姓、氏在如今已经混在一起了,但在先秦时期可是区分得清清楚楚的。如果罗国真是从楚国分化出去的话,杜预应该称罗国为熊氏,或者芈姓国才对。可他偏偏不是这样注释的,也没有提到罗国是从楚分化而出的。说明把罗国当作楚人的分支都是杜预之后人们的理解,并非他本意。

杜预关于“罗国是熊姓国”的注释

其二,楚人会以熊作为族氏是因为先祖鬻熊率领族人主动投奔周文王,创下了楚国的基业。其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先祖,才取其名中的“熊”字作为了族氏。如果,罗国真是从楚国分化出去的国家,那他立国至少要晚于文王时期才对。可从史料记载来看,罗国在商代已经是一方诸侯,还与商王帝武丁有过交锋,甚至因为战败被迫从河南罗山一带迁往了甘肃正宁地区。这足以说明罗国立国远早于楚国获得“熊”这个族氏的时间点,不可能是从楚国分化出去的。

其三,罗国既然以熊为姓,得姓来源应与该国始祖的母亲有关,这一点倒有点类似于楚国。各位可以翻一翻鄙人所写的楚国“建国录”,文中提到楚国会以芈为姓,乃是楚人先祖季连继承了母亲(鬼方之女)家族的姓,继而传于后世的。那罗国会以熊为姓也基本如此,是该族先祖把其母亲家族的熊姓继承了下来,作为了本族的姓。

那罗国先祖母亲为什么会以熊为姓呢?“闲叙”能想到的只有黄帝的“有熊氏”。愚以为是有熊氏部落中的一个分支,取“熊”做了本族的姓,再传给了罗国的先祖。这也是我说罗、楚两国同祖的原因,毕竟楚国先祖季连是颛顼帝的后人,当然也是黄帝的后人。至于,罗、楚两国所共的那个祖先到底算祝融,算颛顼,还是算黄帝,由于史书记载太细碎,“闲叙”暂时不敢妄加判断了。

有熊氏部落的首领——黄帝

至此,关于罗国国姓“熊”的内容在下基本讲完了,而他们与楚国的关系,咱们也顺带说明了一下。接下来,我要再给大家叙一叙古罗国是如何延续到周代,又为什么以“罗”作为国名的故事了。

“罗”在简化字中写作上半部分为“四”,下半部分为“夕”,很难看出其本源。即使搬出繁体“羅”字来,也基本看不出古人因何创造了这个文字。但繁体的“羅”字中有一个“隹”字(音为zhuī),通常用作与鸟有关的偏旁,想必“罗”应该也是因鸟而被创造出来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咱们再去追寻“罗”字的金文、甲骨文时,会发现该字上端变成了一张大网,下端则是一只鸟的样子。所以,《说文解字》对“罗”字的解释是:“以丝罟鸟也”,翻译一下就是用网捕鸟的意思。

“罗”字的甲骨文和金文

并且,在《说文》中除了解释了“罗”字的含义,还补充了“古者芒氏初做罗”这样一句话,告诉咱们发明罗网的人名叫“芒氏”。这位“芒氏”乃是伏羲氏的臣子,他之所以会想到用网来捕鸟,应该是受到了以网捕鱼的启发。而古人如此大量地捕鸟,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毕竟当时神农氏还未出世,人们获取食物还是以渔猎为主。(如今生活物资丰富,还请大家要保护鸟类哦)

既然有了芒氏,还发明了罗网,自然要选择一个鸟类聚居或数量众多的地方来布置陷阱。因此,今河南信阳一带的山中,刚好是候鸟迁徙必经之地,完全符合古人“以丝罟鸟”的需要。于是,人们在此地布置了大量的罗网,该地便有了“罗山”这个名称。而擅长用网捕鸟的这群人逐渐聚居、繁衍形成了部落,继而再立国成为了古罗国。

到了商朝中后期,帝武丁一方面要惩戒周边不服从朝廷的诸侯国,一方面也是要扩张商朝自身的领土。距离商都不远的古罗国遭到了征伐,其族人被迫西迁到了甘肃正宁一带,也有了与周朝先人接触的机会。待到武王伐纣之时,罗人加入了周人的阵营,在灭商过程中立下战功,遂被周天子封在了今湖北宜城一带,也就是战胜了屈瑕的这个罗国。并且,罗人受到敕封还不算完,由于他们族人有用网捕鸟的技能,周天子还专门设置了“罗氏”这样一个官职(见于《周礼·夏官》之中),专门为祭祀提供“卵鸟”祭品。

《周礼》中有关“罗氏”这一官职的记载

这就是罗国立国、迁徙、受封的历史。这群与鸟结缘的人们,从上古走到周朝,一路坎坷也着实不易。而他们能够不畏强敌,战胜来犯的楚国,绝对算是该国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华章。

2、与兽结缘的国家——卢

卢国,《左传》称其为卢戎,在今湖北南漳县东北一带,也就是罗国的西北部地区,与罗国相邻。在讲述卢国的故事时,应与罗国不太一样,因史料的缺失,咱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国姓是什么,所以会直接从“卢”这个国名入手来展开话题。并且,在罗国的讲述中咱们已经发现了,想从简体、繁体文字中看出一个字的本源比较困难,索性“闲叙”就直接带各位去“卢”字的甲骨文或金文中去寻找一下答案。

抗楚的卢戎位置示意图

先来看看“卢”字的甲骨文,很像简体的“界”字。但与之不同的是,甲骨文“卢”字底下的两竖穿出撇、捺这两划的,与上面的田字连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上面有口,下面带足的器皿。到了金文时,“卢”字被刻画得更加传神,那个有口有足的器皿被放在了整体的下部,上半部分看似复杂,却好似是一个动物。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卢”字最初的含义就是将兽首、兽骨等放在容器上烹煮,用来祭祀天地神灵、列祖列宗等,是一种祭祀的仪式,也被一些学者称之为“卢祭”。正是这样一群尊奉“卢祭”传统的人聚集在一起,不断繁衍壮大,便有了古卢国。

“卢”字的甲骨文和金文

至于,古卢国到底建立于何时,咱们目前已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商朝的时候,古卢国已经十分兴盛了。他们不仅经常以“卢方”这样的名字出现在甲骨卜辞之中,连帝武丁夫人妇好墓中出土的文物上也有卢人的身影。其中一件“玉戈”器身上就有六字铭文,被曹定云先生译为“卢方剐入戈五”,也就是卢国国君剐向商王进献五件玉戈的意思。

从这段铭文中咱们不难发现,古卢国在商朝帝武丁时期,与朝廷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关系,是顺从于商王室的一方诸侯(哪怕是被帝武丁打服的,也是顺服了)。并且,在其后祖庚、祖甲、廪辛三朝的甲骨卜辞中,还发现有“卢伯(原字为‘白’)”的字样,更说明当时的古卢国与商王室很亲密,已被承认为伯爵之国了。

妇好墓中出土的玉戈

但事物的发展永远不会一成不变的,到了帝庚丁时期,古卢国与商王室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双方不仅不再友好,甚至商王室还将古卢国首领杀害,并残忍地用其头骨进行祭祀(即所谓的“人牲”),让卢人与商朝彻底分道扬镳,转投到了周人的麾下。又是到了武王伐纣之时,古卢国毅然成为周人阵营的主力(即《尚书·牧誓》中提到名称的八国之一),成为兴周灭商的功臣,当然也会受到周天子的敕封。被封在了《括地志》所记的:“房州竹山县及金州”,也就是今湖北竹山县一带。

讲到此处,相信有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了,“闲叙”你在开讲卢国之时说他位于湖北南漳县东北,此时又说他在湖北的竹山县,明显不是一个地点。这前后不一致的说法,莫非你笔误写错了?各位不要着急,在下并没有笔误。之所以卢国受封时在竹山县,之后又迁徙到了南漳县东北,还与《尚书·牧誓》中另一个国家“庸国”(受封于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一带)有关。正是由于庸国的不断发展和扩张,逐步吞并了卢国的领土,才迫使卢人不得不向东迁徙到了南漳县东北一带。只不过,卢人失国、迁徙、复国后,并未得到周王室的认可和重新敕封,这才会被《左传》记为“卢戎”。

卢国被迫从竹山县迁到了南漳县东北

好了,有关罗、卢这两个饱经风霜的古国,他们如何从上古绵延至春秋时期的故事,咱们已经讲完了。不知各位是否还喜欢?如若您们觉得这样的“史话”故事挺有意思的话,不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