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阅史明心。本期为您继续解读《春秋》。提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很少有人会想到虢国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家。
大多数人对于虢国的了解,也只局限于三十六计的“假途灭虢”而已。其实虢国原本具有称霸诸侯的实力,只可惜错失良机,最后踏空被其他诸侯所灭。
虢国国君君在西周末年和东周前期曾担任周天子的卿士,因此虢国在周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贡献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虢国本应称霸
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分封的时候,虢国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虢国拱卫西都镐京和东都洛邑。从地图上看,虢国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西虢在今天的宝鸡市,扼守关中盆地的最西边,抵御当时西边的西戎少数民族;东虢更是位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虎牢关,当时叫“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由于虢公和他们的后代兢兢业业扼守周朝二都的东西要道,西周各王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哪怕是武庚“三监之乱”,也由于无法攻入虎牢关威胁到周朝的核心政权。
春秋时期,周朝的卿士只有郑国的国君一个人独揽大权,此时的周王卿士是郑庄公,假天王之命而征伐诸侯,俨然不把周王放在心中太重要的位置。
于是周平王决定做出改变,把卿士的数量加倍,即让郑庄公出任左卿,而让虢公忌父出任右卿。然而这个计谋很快就被郑庄公识破,于是就有了周郑交质的故事。
周平王的这个想法其实很有战略机制,东周迁都之后,位于西边的虢国和东边吞并东虢后的郑国恰好是洛邑的左右拱卫,即便核心行政区已经减少了很多,但是还是可以实现东西两端诸侯国扼守要道的意义。
平王驾崩,换成了他的孙子,血气方刚的周桓王。周桓王趁着郑庄公在和中原各诸侯搞外交、准备假借王命伐宋国的时候。
周桓王抓住了这个郑庄公不敢在舆论上得罪周王的机会,终于培植了自己的亲信,虢公长父,和郑庄公分庭而治。不过国力上远不如郑国的虢国短期内还是无法无视郑国的指挥,充当了一回打手。
冬十月,郑伯以虢师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宋不告命,故不书。——《春秋左传》
错失良机
周郑的矛盾终于恶化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了。周桓王贸然剥夺了郑国自东迁一来的卿士职务,让虢公林父与周公黑肩任左右卿。忍无可忍的郑庄公罢朝,这更加激怒了周桓王,周郑大战在繻葛打响了。
然而集结了王师、虢师、蔡、卫、陈等诸侯国的联军,却被郑国以一国之力大败,周桓王还被射中肩膀,狼狈大败。
这是周王在春秋时期唯一一次亲征,如此不堪的战斗力,使得周王室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瞬间一落千丈,周王的权威也仅剩下名义而已了。
繻葛之战大败之后的周桓王,只能退而求其次解决邻居晋国的内政问题,然而即便如此,还是丝毫无法撼动曲沃代翼的进程,周王室的权威再一次被诸侯看了笑话。
更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远的奈何不了郑国、近的奈何不了邻居,最后虢公林父连自己的大夫都奈何不了了,被大夫詹父赶出了虞国,成了流亡国君了。
虢仲谮其大夫詹父于王。詹父有辞,以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春秋左传》
踏空被其他国家所灭
庄公二十一年之后,虢国得到了十多年的短暂和平,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这样的和平换来的往往是灭顶之灾。只是这一次,让虢国难堪的不是雄风不再的郑国,而是中原即将崛起的新霸主——晋国。
自信心爆棚的虢公丑显然被胜利和荣誉冲昏了头脑,短短半年之间,居然两次跨国邻国虞国,侵略了正在崛起的晋国。韬光养晦的晋献公听从了士蒍的建议,伺机而动。
古人很喜欢在某个重要人物出场或是某个重要事件前奏让鬼神充当一下“剧透”,这样的情况在《左传》中更是屡见不鲜。这次,在虢国出现了一尊神,一尊让所有人都预言虢国要灭亡的神。
虢国的下阳在黄河北岸,下阳在黄河南岸。在跨河作战及其困难的春秋时期,注定了灭亡虢国不是一气呵成的事情。而从地图上看,北方的晋国要灭掉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显然晋国主要目的并不仅仅是灭了嚣张跋扈的虢国。这平静的十几年中,晋国可是一点也没闲着。
在晋国大肆扩张的线路上,几年前已经在北边灭掉了霍,挫败了骊戎,把北面版图扩展到了吕梁山麓;而在西边,吞并了耿和魏之后,黄河以西的土地已经尽归晋有。
在南边,也就是黄河以北的土地,只剩下东山皋落氏和虞国、虢国了。换句话说,假途灭虢亦或是先虞后虢,在战略上是没什么区别的,只是战术上,前者更加有性价比罢了。
可怜又可爱的虞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中计,于是乎,晋献公在荀息的参谋下,用最小的代价,把版图扩大到了黄河南岸,直接和周王室相连了。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不听教训的虢公丑还有时间去和西边的小戎国抢个不起眼的桑田,晋国的卜偃不客气地再次下了“五年必亡”的诅咒。
当然虢国没有等到五年,邻居虞国依旧不听宫之奇的劝告,再次借路给晋献公,虢国宣告灭亡。很快虞国也因为成为晋国的“国中国”而被包了饺子一锅端。
孔子作《春秋》只用了短短五个字“晋人执虞公”,《左传》解释说这样写纯属虞国自己的罪过,让晋侯如此易如反掌。
文/阅史明心
图/网络
参考资料/
《春秋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