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索隐》中,将宋襄公与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并称为春秋五霸。然而,在许多人眼中,宋襄公是其中最名不副实的一位,甚至成了千秋笑柄。
其实宋襄公在当时的诸侯中还是颇负盛名的,素以仁义著称。公元前年,宋桓公病重,本来应该按照制度继承国君之位的宋襄公却恳求将太子之位让给庶兄目夷。目夷听说后,坚决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还一度逃亡到了卫国。
宋襄公继位不久后就发生了齐国内乱。一代霸主齐桓公病死,齐国各个公子为了争夺国君之位互相攻伐。齐国的太子昭逃亡到了宋国,向宋襄公求助。襄公联合曹国、卫国,出兵讨伐齐国,很快平定了齐国的内乱,并成功帮助逃亡的太子昭继承了国君之位。这些举动使襄公在各个诸侯中树立了“仁义”的形象,名声大噪。
然而襄公并不满足于只是作为一国之君。齐桓公死后,晋文、楚庄未兴之际,霸主的位置空缺了出来,于是宋襄公想要会盟天下诸侯,效仿齐桓公,成为下一个春秋霸主。
当时的郑国与楚国结成了联盟,并积极支持楚国成为春秋霸主。于是宋襄公发动了对郑国的讨伐。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军与宋军在泓水遭遇。
在楚军渡江的时候,公子目夷向宋襄公建议说:“楚军人数众多,我们应该趁着楚军渡河的良机,对楚军发动进攻”。宋襄公却对公子目夷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在别人渡河的时候偷袭别人呢?”当楚军渡过了泓水,还未摆好阵势的时候,目夷又劝谏说:“现在可以进攻了吧”。襄公反而说:“我们应该等到他们列好阵势在发动进攻”。结果宋军被楚军打的大败,襄公也被射伤。
其实,齐桓公称霸诸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齐国是当时的大国,各国都没有与之争雄的实力,而不仅仅只是依靠仁义。强而不凌弱方谓之仁。而当时弱小的宋国,偏想依靠仁义凌驾于各个诸侯之上,可以说是谬之千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