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狼之国,试论战国时期秦国的封君制

北京治皮肤病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6172010.html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周天子政权衰落,诸侯国乘机而起,或改革或征战,希望成为天下霸主。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其一统天下的野心也更为显著,成为其他诸侯国眼中的“虎狼之国”。秦国的强大与其相对完善的制度分不开,尤其是赏赐制度,封君制便是其中一项。

春秋时期的秦国表现出浓郁的中央集权色彩,甚至国君之子都无尺寸之封,到了战国时期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封君制。秦国的封君制是怎样的?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封君的主要对象

在春秋时期,秦国没有像诸夏各国一样实行分封制、采邑制,无论是国君之子还是功勋卓著的大臣,都从未获得封地。但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开始建立起封君制,并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一步步完善。

从春秋时期的不封政策可以看出秦国是十分重视中央集权的国家,到了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实行封君制呢?实际上,秦国实行封君制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虽然其对君权产生过一定威胁,但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进步。

战国时,韩、赵、魏、齐、楚等国家的封君中,国君的宗亲、亲属占绝大多数。而秦国的封君则以有军功的将相大臣为主,宗室贵族占有小部分,还有一些游说者和宠臣也是封君的对象。秦国的封君与其他诸侯国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封君对象,战国时期虽然不少国家经历改革,但大部分诸侯国还保留着“亲亲”的封君原则,秦国则更多地以军功论高下。

第一,功臣。在秦国的众多封君中,因为军功受到的封赏的占绝大多数。如卫鞅便是因功被封为商君。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认识到目前的天下局势,极力主张秦国攻打魏国,一针见血地说出秦国与魏国的利害关系:“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像人有腹心病,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兼并魏国。”

卫鞅认为当前是攻打秦国的最好时机,秦孝公赞同之下派卫鞅率领秦国的军队攻打魏国。在这场战争中,卫鞅没有辜负秦孝公的期望,通过奇谋虏获魏国公子卬,最终攻破魏国。这一战后,魏国的实力日渐削弱,甚至割地求和秦国,迁都大梁。秦孝公为了表彰商鞅的功劳,封给他十五邑,赐号商君。

樗里子是秦惠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有智囊之称。公元前年,樗里子率兵攻打魏国的曲沃,大胜,后来又在与赵国、楚国的战争中多次取胜,可谓战功赫赫。于是秦王将樗里子封于严道,号为严君。

魏冉受封为穰侯,后来又多次加封。魏冉为秦王推荐了白起这位名将,白起在征战中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秦昭襄王将魏冉封为秦国宰相,封穰地,又加封定陶,号为穰侯。秦昭襄王三十三年,穰侯率兵讨伐魏国,获得魏国三个郡县,再次加封。魏冉因功勋卓著,在秦国的名声极盛,甚至百姓只听闻穰侯而不知君主,因此昭襄王最终还是将他罢免,赶回定陶之地。

白起受封为武安君。白起经魏冉举荐成为秦国武将,在魏冉担任秦国宰相的第四年,魏冉派白起攻打楚国的鄢城。在与楚国的这场战斗中,白起采用毫无人性的灌水法淹死楚国军民,亡者达十万之多,不战而胜,最终攻占鄢城。第二年,白起乘胜追击,竟一举拿下郢都。白起攻下郢城对楚国来说打击致命,楚国也从此失去强国的地位,秦国在六国之中优势更加明显。

吕不韦受封为文信侯。子楚之所以能够成为秦庄襄王,几乎全靠吕不韦的帮助。当时,子楚在赵国做人质,由于秦国屡次攻打赵国,子楚的处境非常危险。正当此时,吕不韦来到赵国做生意,他极有见地地分析了当前局势,并给子楚指出明路,还给他五百金供其结交宾客等。后来子楚终于登上秦王之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答吕不韦,封其为丞相以及食邑数十。

第二,贵戚。秦国的封君虽以功臣为主,但也存在贵戚受封的现象,如穰侯、华阳君、泾阳君等等。与其他诸侯国相比,秦国贵戚封地现象不算十分常见。第三,宠臣。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淫乱,吕不韦唯恐祸及自身,就将嫪毐送她作男宠。嫪毐非常得赵姬宠爱,因此得到的赏赐也很丰厚,甚至将其封为长信侯,居住在山阳之地。

第四,游说之士。如张仪受封为武信君。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可谓秦国的心头大患,张仪是秦惠文王手下的重要谋士,楚王因曾受到张仪的欺诈对他非常怨恨,不惜割地向秦国讨取张仪泄恨。于是张仪前往楚国,面对楚怀王难以抑制的气愤无所畏惧,最后成功劝服楚王将他放走。张仪离开楚国后前往韩国说服韩王侍奉秦国攻打楚国,回国之后秦惠王赐给他五个食邑,并封为武信君。

二、秦国封君制的特点

第一,君号与爵号相通。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封君往往不在正常的爵秩之内,君号要比最高的爵号高,但秦国不同。据相关史料记载,秦国二十等爵的最高爵是“列侯”,而“列侯”和“君”能够通用,如卫鞅因为封地的缘故成为“商君”,又称“彻侯”。

第二,虚封。战国时期,有些封君只有名号,没有实际的封地。如白起受封为武安君,《正义》中提到白起受封的原因是其能够抚养军人士兵,得到百姓拥戴,因此赐号武安。由此可见,武安并非封邑的名称,只是白起的封号。战国时期,大多数封君都有食邑,不过也有少数只有封号没有食邑者,

还有秦国的宰相蔡泽,在秦国担任数个月的宰相,朝堂中有人讨厌他,蔡泽害怕招来杀身之祸,就称病辞去相位,号纲成君。有称号但没有封地,“纲成君”显然仅是荣誉称号。后来国君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稳定不再轻易封君,到了战国末年,虚封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第三,有封邑者未必都是封君。在秦国,因为有功劳或者达到一定爵位而享有食邑的人有很多,但这只是赐予受赏者税邑,不是封君。如商鞅变法时规定达到军功爵“五大夫”级别的能够得到“税邑三百家”;张仪游说楚怀王结成秦楚之好后说秦国愿“效万室之都以为汤沐之邑”,“万室之都”显然不是封邑;姚贾破四国合纵有功,秦始皇非常高兴,封其千户,也是税邑收入。

第四,因功受封者居多。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军功成为能在秦国得到封赏的唯一理由,因此秦国大部分受封者都是因功而封,宗室成员在封君中只占小部分。虽然后来秦国太后当权,封了不少外戚、亲属,但秦始皇掌握秦国大权后又重新推行商鞅变法依赖的传统法制,以军功作为封赏的必要条件。

三、秦国封君制的危害

秦昭襄王之时,范雎曾劝说:“都城太大会危害到国家,臣子权势太强会危害到君主。”可见当时秦国的封君权势极盛,已经达到能危害君权的程度。事实证明,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专权者大部分都是封君。

例如以穰侯为首的秦国四贵,他们的权势直逼君主,富可敌国,甚至穰侯还有封地在京城附近。秦昭襄王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时,“四贵”集团也派监听,导致后来百姓只听说太后、穰侯等四贵,不曾听闻秦王,这对无疑对君主的权威产生了巨大威胁。后来秦昭襄王除掉四贵,他们权势仍在危害秦国,嬴政刚登上皇位就遇到两起因封君引起的叛乱。

吕不韦也因封君获得巨大的权势,他还在封地上养食客三千人,拥有强大的武装军事力量,时刻威胁着秦国的安危。还有赵姬的男宠嫪毐,因得到赵姬的宠幸权势极盛,在封地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战国时秦国封君大都以“某君”为名,嫪毐的封地直接成为“嫪国”。

面对封君制带来的危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采用最常见的方式是不允许封君长期占有封地,秦国也是如此。在这样的制度下,即使权势再大也无法凌驾于君主之上,功高如张仪最终也没能在秦国富贵晚年,后老死于魏。此外,秦国封君的封地不能世袭,减少了封君势力经世代积累越来越大,最终威胁到王权的可能。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风云变幻,诸侯并起。秦国能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最大的助力莫过于商鞅变法,封君制是商鞅变法中的重要激励机制。通过封君制的激励,极大提高了秦国将相兵民的积极性,推动了秦国霸业的建立。但同时封君制也给秦国带来了危害,造成君权的不稳定性,因此后来逐渐式微。

参考文献:《史记》《吕氏春秋》《左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