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秦国在经过七代君王的励精图治之后,在嬴政的带领之下,灭掉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王朝建立之后,面对前所未有的广袤土地,以及多元文化的民众百姓,怎样管理这个刚刚建立的国家,成为了统治阶级需要考虑的问题。
自古以来,政治都是一定时代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周王朝时期,政治形式跟随着整个社会的制度而不断地演变。在当时的奴隶制社会时期,贵族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周武王姬发在建立周朝之后,分封诸侯,实行了按照爵位等级世袭的分封制度。
在这一种制度之下,周天子享有最高的权力,对于给贵族功臣进行分封。而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着世袭统治的权力,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维护周王室的安全。然而,在这一制度之下,经过层层的分封,使得周王室的权力逐渐减小,中央不能够直接地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理。
这也导致了在周朝末年,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而地方封国的势力却不断地壮大,对王朝的统治造成了极大地威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以宗法制为纽带的分封制再也不能够维系统治。
因此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就出现了一批代表着新的生产关系要求的新兴地主阶级,他们拥有着经济实力,但却不满贵族阶级的统治。而往往许多封国的诸侯,到最后成了最大的地主阶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各诸侯国开始实行变法。
之后,世卿世禄的政治制度逐渐被官僚制度所取代。事实上,为了加强管理,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就已经普遍开始实行采邑制,也就是县制和郡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而刚开始时,各诸侯国只是由国君任命官员到地方驻守,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地方组织。
然而随着兼并战争的频繁爆发,各国为了扩大兼并和抵御外敌,在地方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政权组织,具有一定的管理权力,但同时直接受命于国君。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基本上都设立了郡和县的地方政权,用以管理国家。
而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最开始时实力远不及其他六国强大。秦孝公时期,在秦王的大力支持之下,秦国开始了商鞅变法。而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除分封,实行县制。而县的地方长官由亲王直接任命,直属于君主,不仅起到了边防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协同国家的管理。
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地强大起来,成为了可以与东方列国相抗衡的强国。自此之后,秦国的历代君王,都为了国家东出,而殚精竭虑。终于到了秦王嬴政时期,完成了这一愿望。
嬴政在统一六国之后,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王朝。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纷争之后,中华大地再次归于安定。然而面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嬴政陷入了深思。如何才能够确保秦朝万世不倒呢?
首先就是要吸取周朝灭亡的教训,而其中之一就是分封制带来的中央权力的削弱。事实上在秦朝刚刚建立时,对于到底是实行周朝时期的分封制还是实行秦国的郡县制,朝中的官员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当时,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阶级建议重新恢复分封制,而另一方面,李斯则这一建议进行了抨击,认为恢复分封制完全就是谬论。他指出正是因为周朝的分封制度,才导致了周朝末年出现的“攻击如仇嫌,诸侯更相诛伐”的混乱局面。
如今就应该借鉴周亡的教训,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依照之前秦国的做法,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才是真正的“安宁之术”。而王绾则认为,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广袤国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交流沟通并不便利。以前的燕、齐、楚等国距离首都咸阳甚是遥远,不利于国家的管理。
因此,应该将秦王朝的宗室或者功臣分封到这些地区,让他们镇守各地,同时能够执行管理国家的任务。
确实,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完善的社会统治制度,分封制具有着那个时代的进步性,也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当时,土地就是最高的封赏,对于宗室公卿来说,分封制无疑能够满足这些人的理想和愿望。可以说,这是一种稳固而完善的社会制度,因为在此前,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试验。
究竟是使用一套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还是沿用前人的制度,嬴政陷入思考。最终这位开拓新时代的始皇帝,决定运用新的方式,来管理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在此之后,整个国家被分成三十六郡,在郡之下,又分别设立了县级行政机构。
同时,在郡县制的管理体制之下,还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的官僚机构作为配套。不论是郡县制还是三公九卿制度,在后来的封建王朝中,都基本承袭了这些制度。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秦始皇之所以没有实施分封制度,或许与当时秦始皇缺乏可以分封的叔兄和长大的子女有关。
但不论如何,郡县制为中心的国家政权的建立,加强了中央的权力。虽然在仅仅14年之后,秦朝就走向了灭亡,但其制度却影响了后世几千年。